
認識鐘表教案范文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鐘表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鐘表教案 篇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鐘表的面,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過交流、合作、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數。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準備:
教 具:自制課件,實物鐘。
學 具:每小組一張情境圖及每人一張時間表示圖,每人一個學具鐘。
三、教學重點:會看鐘面的整時和半時數
四、教學難點:會看半時數,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愿望。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誰嗎?仔細聽。(電腦放歌曲)
(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
2、師:猜猜它是誰?
3、師:鐘表王國的兄弟姐妹可多呢,你們想去鐘表大世界看看嗎?(課件出示各種不同的鐘表)
4、師:喜歡這些鐘表嗎?那我們現在就和他們交朋友吧!(板書課題)
5、師:你已經了解了有關鐘表的哪些知識?你還想和小伙伴交流有關鐘表的哪些知識?(學生自由說)
(設計意圖:將好聽的兒歌,作為課的開始,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各種各樣的鐘表在優美的音樂中播出,拓寬了學生對各種鐘表的認識,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另外,老師通過對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的了解,可以較好地調整自己的教學。)
(二)聯系生活,感知鐘表面。
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要變了,(從課件演示的鐘表中抽象出鐘表面圖)睜開眼睛,這些都是鐘表的面,觀察一下,鐘表面上有些什么?請你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對鐘表面的認識情況。
(有的生拿學具鐘,有的看屏幕上的鐘面……)
學生匯報(得以下答案):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點擊閃爍),配有畫外音:我的身子長,我叫分針,我的身子短,我叫時針。③若有學生匯報發現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是一樣的,課件就演示。
(設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鐘表面的直觀模型,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鑒、互相補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依托經驗,自主探究,認讀整時、半時。
1、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鐘表的面,哪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又該怎樣認呢?請同學們看圖:
屏幕依次出示“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景圖:
師: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出示書上90頁的圖。)仔細觀察這些圖,請你在小組里試著說一說小明什么時間在做什么,你是怎樣看鐘面上的時間的。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在同伴的合作中學會看整時和半點。
2、師在黑板上貼出相應的六個鐘面。
師:哪些組的同學愿意當小老師,給全班同學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認這些鐘面上的時間的?
生匯報。(學生互相評價),師引導。
3、師:同學們認識了這些鐘面上的時間,(師手指黑板上的鐘面),你認為這些鐘面可以怎樣分類呢?
(學生到黑板前整理鐘面)
師:你是怎樣分類的呢?
(整時的分一類,半時的分一類)
4、師:仔細觀察,整時的鐘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半時的鐘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組討論)。
匯報:得出結論。(生評價)
5、結論:分針指著12,(點擊閃爍),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整(點擊閃爍),分鐘指著6(點擊閃爍),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點擊閃爍)。
(設計意圖:有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針表的經驗,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整個過程由小組討論,分組匯報,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較優秀的學生充當了小老師的角色,一部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得到幫助,輕松愉快地獲得知識。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6、反饋練習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鐘面,現在就讓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吧!
(1)屏幕出示,蘋果鐘:“我的朋友在哪里”(鐘面指著2時)
生:“你的朋友在這里”(用學具鐘撥同一時間)
小貓鐘:“我的朋友在哪里”(指著11時)
生:“你的朋友在這里”(用學具鐘撥同一時間)
(2)師用實物鐘撥一時間,問:“我的朋友在哪里”(3時半)
生:“你的朋友在這里”(用學具鐘撥同一時間)
(3)接著:讓同桌的兩個學生互相出題撥鐘,并相互評價。
(4)小組撥鐘練習:一人說時間,其他三人進行撥鐘練習,并相互檢查。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鐘面上整時和半時的認識,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
(四)認識時刻表示法。
1、示范時刻表示法:
師:6時可以怎樣表示呢?(板書6時,6:00)
7時半可以怎樣表示呢?(板書7時半,7:30)
2、找朋友游戲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張表示時刻的卡片,你的卡片跟黑板上哪一個鐘面是好朋友呢?你就把他站在這個鐘面下。(開始吧!)
全班到黑板上找朋友。(放找朋友的音樂)大家找到了朋友,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只有一個同學找不到朋友。
師:你怎么啦?(生找不到這張卡片的朋友。)
師:大家幫他找找看,黑板上有這張卡片的朋友嗎?(沒有)
師給生一個實物的鐘面,問:你能撥出這個時間嗎?(生撥時間)
師:你這個鐘面跟黑板上的哪些是同一類的?你應該把這個鐘面貼在哪里呢?(該生把鐘面貼在黑板上相應的位置)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如果按部就班地逐個教學時刻表示法,學生必然興趣不大,因此,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使學生在游戲中樂于學習,使課堂充滿著輕松愉快的氣息。除此,這個環節設置了一個學 ……此處隱藏3220個字……差了。囫圇吞棗式的'只怕學生掌握的不夠多,只怕聽課老師說學生的起點不夠高,就讓幾個好生撐撐臺面。基于以上幾點,把教學內容定位在認識整時上,半時的認識作機動處理。為此,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會讀、寫時間(整時),認識鐘面結構(12個數字、時針、分針等);
2、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珍惜時間,學會交流,學會分類。
3、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合作意識、交流能力、探究能力。
鑒于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課教學設計基于“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控索、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為此,采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1、教學過程活動化。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
2、教學素材生活化。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引入:
1、創設情境,讀寫電子表:
(1)在班級學生中找一個電子表,問:這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出示電子表上的時間是9:00)在這里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2、除了剛才從電子表上知道時間外,你還可以從什么地方知道時間?
生:鬧鐘、電視、手表、手機、太陽等。
3、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研究像鬧鐘、手表這樣的鐘表。(板書:認識鐘表)
二、認識鐘面的自主活動:
1、(課前在教室周圍粘貼4--6個不同的鐘面)學生離開座位進
行鐘表文化欣賞活動。(配以音樂)
2、學生匯報。你們剛才發現了鐘面上的哪些知識?
3、鐘表認讀活動。在這么多漂亮的鐘面(剛才粘貼在周圍的)中
哪個你會讀?(學生有選擇地讀)
4、再次觀察鐘面--閉眼想--回憶(出示,你能在上面添
上什么,就是一個鐘面了)--劃一劃(你知道時、分針是往哪
個方向走的嗎?)
5、學生制作鐘面。(活動要求:①同桌同學先商量好撥什么時間;②誰裝分針,誰裝時針,分工好;③同桌同學再互相說說你撥的時間,最后把作品放在展示臺上來。)
6、展示交流、評價。在這些鐘面中,哪些鐘面認識起來最方便?并說說是幾時,你是怎么看的?(如果出現整時以外的時間,待結課時或當場解決,視學生情況而定)
7、找規律。哪根針指的方向有沒有一樣的地方?
三、應用發展:(設了四關)
第一關:火眼金睛
第二關:我是小判官(對嗎?還缺什么)
4時11時2時
第三關:我演你猜(一生上臺做動作,如刷牙等,其余學生猜是做什么事情,是什么時間)
第四關:認識“大千世界”
1、你平時做哪件事情用的時間長?
與與
2、出示:(這是為什么?)
3、想想畫畫:
你能按規律畫出第4只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指向嗎?
通過學生身邊的電子表引入,能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從簡單表示時間引入,也能體現從易到難的原則。
為學生設計鐘表欣賞環節,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鐘表奧秘的心理意向。
通過看--想--憶--劃等活動,有助于學生對鐘表的認識。
這道題的設計在于學生能對鐘面結構有深入的認識,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
這兩組題中可以讓學生初步感悟時間的長短。
本題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對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運用,能根據鐘面間的聯系,合理解決問題。
五、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
師:除了剛才從電子表上知道時間外,你還可以從什么地方知道時間?
生:......
另一生理直氣壯地說:太陽。
師為之一怔:你來說一說怎么一回事?
生:因為太陽升起來了,就是早上,落山就是快晚上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爸爸買給我的書上看到的。
師:真了不起,能從課外學到這么多的知識。不過,你能根據太陽知道準確的時間嗎?
......
片斷二:
師:你覺得這些鐘面(整時)有什么規律?
生:都有時針。
生:都有分針。
生:還有12個數字。
師:哪根針指的方向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生:分針指的是一樣的,都指12。
(在一個試教的班級中,學生更是瞪大眼睛觀察,無言以“對”。此時,師:分針指的方向有沒有一樣的地方?終于學生發現了......)
六、教學反思:
1、體現傳授與啟發的統一
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在生活中見到最多的是電子表的形式表現時間的,如電視、手機、電子表等,就選擇直接從電子表上的時間引入,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也讓學生認識了這種簡便的表示時間的方法;當問到還可以從什么地方知道時間時,學生說太陽,因為太陽升起來了,就是早上,落山就是快晚上了。是啊,古代不就是這樣知道時間的嗎,多有創意的想法。那么做為現代的人,怎樣知道準確的時間呢?因此認識鐘面顯得尤有必要,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2、體現教學的開放度與數學學習有效性的統一
從學生的特點去研究,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畢竟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習主體。如果我們不加指導地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也可能無所體驗,無所收獲;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的指導,也很難將學生的思維更上一個臺階。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后,通過看--想--憶--劃等活動不斷的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接著學生自己制作自己喜歡的鐘面,如何讓入學不久的學生學會合作,成為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做法是讓學生分三步走:①同桌同學先商量好撥什么時間;②誰裝分針,誰裝時針,分工好;③同桌同學再互相說說你撥的時間,最后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來。接著在學生展示作品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整時的規律的教學中,設計了三個問題:一是每個鐘面上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二是哪根針指的方向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三是分針指的方向有沒有一樣的地方?結果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對第一層次的問題無從下手,第二層次剛好夠得著,第三層次的問題(片斷二中的試教情況)對一些班級的學生有明顯的效果。
3、體現知識技能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統一
現在的學生會說的多了,會做的少了。說的很好,但做的效果卻不近人意。如何在練習中體現雙基,又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在這一課中,設了四關。主要讓學生學會認讀整點時刻,再通過判斷,運用鐘面上的知識;在“大千世界”中,通過生活情境的比較,體驗到時間的長短;通過早、晚9時的比較,滲透符號化的思想。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學習得主動,思維始終得到了發展,情感得到了愉快的體驗。
執教:梁孝科(溫州市蒼南縣龍港五小)
設計:梁孝科(溫州市蒼南縣龍港五小)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