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1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課堂教學設計。
為了提高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同時也給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能力的機會,由教育部西南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聯合組織了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大賽。北碚區的每個直屬學校和鎮教育中心均參加了此次大賽,并得到了廣大數學教師的踴躍參與,共收到181份教學設計。經過評委的認真評選,評出了一等獎35名,二等
將42名,三等獎59名。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2《7的乘法口訣》: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類推能力,使學生自主經歷口訣的編制過程,了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2、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特征,熟記口訣,并逐步提高靈活運用口訣的能力。
3、通過多角度的練習,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師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圖
教師:這是同學們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師:拼一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怎樣列乘法算式?你能編一句乘法口訣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個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師:拼兩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對應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訣是什么?
教師繼續完成相應板書。
教師:像這樣,同學們能根據這7個圖案試著編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訣嗎?
2、編制口訣
打開課本72頁,嘗試在書上填寫。
3、全班交流
(1)匯報,并上黑板寫
(2)根據學生匯報,課件出示7的乘法口訣。
(3)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說一說哪個算式可以表示拼4個圖案所用的拼板的塊數?相對應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
拼6個圖案需要幾塊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根據這句乘法口訣你能聯想到哪個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這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這句口訣為什么只能計算一道乘法式題?
二、記憶口訣
1、剛才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大家編出了7的乘法口訣,下面請大家拍手齊讀口訣,讀后讓學生自己記憶口訣。
教師:你認為7的乘法口訣中哪句容易記?為什么?
教師講述動畫片中的情境,讓學生尋找7的乘法口訣,并運用聯想記憶口訣。
教師:看,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語也能幫助我們聯想到乘法口訣。
2、7的乘法口訣還有什么特點?
從上往下觀察,口訣中的第一個數依次多1,第二個數都是7,積依次多7。
教師:為什么積依次多7?
讓學生利用發現再次記憶口訣,之后再進行對口令的游戲。
三、靈活運用
1、看算式說口訣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現象和故事與7有關呢?
(1)算七星瓢蟲身上的點。
(2)算詩的字數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本周經典誦讀古詩,你們會背嗎?學生齊背。
這里有7嗎?你們知道詩中一共有多少個字嗎?怎么想的?
教師:每句7個字,所以又叫“七言詩”。
教師:加上題目一共有幾個字?怎樣列式?
(3)編一編
1個矮人1頂帽,7個矮人7頂帽;
1個矮人2件衣,7個矮人()件衣;
1個矮人3條褲,7個矮人()條褲;
1個矮人()雙鞋,7個矮人()雙鞋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3教學內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圖形很多。教材通過飛機、蝴蝶和_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它們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紙實驗,然后揭示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對稱軸,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內容,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圖形的特征,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已認識了一些基本圖形特征。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一方面可以加深對一些已學過的圖形特征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一些事物,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研究一些問題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用折疊重合這樣的詞語準確地描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2、能識別軸對稱圖形,并能確定它的對稱軸。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欣賞想象、操作發現等數學活動過程,來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其空間觀念和審美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主動參與畫圖形的活動,感受圖形的對稱美。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教學課件,剪好的樹葉、大樹、葫蘆、愛心和小衣服等。學生:彩紙3張、剪刀1把,直尺1把,學習材料1份。
教學重點:
(1)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2)準確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并能找出簡單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判斷對稱圖形,做出軸對稱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老師在眼鏡店看到這樣一副眼鏡,請你檢驗一下它是否合格,為什么?(出示課件:不對稱的眼鏡)
生回答。師揭示”對稱”,并板書。
2、請看這幅眼鏡合格嗎,為什么?(出示課件:對稱的眼鏡)
生回答。
3、這是一只美麗的蜻蜓,你看它對稱嗎?如果是哪里對稱?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對稱現象?
生回答。
5、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對稱現象,請你欣賞 ……此處隱藏6925個字……。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概念的含義及所學圖形的特征,借助圖形表象進行推理,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3、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加強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作為當今信息社會中的成員,對客觀世界變化的敏捷反應和對各種信息迅速作出判斷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數學中要培養的估計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礎之一。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對于估計能力培養涉及得很少,在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為選學內容。加強估算是當前計算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標準》中規定了估算的教學內容和估計意識、技能的培養的要求。例如第一學段要求: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本套實驗教材把加強估計意識的培養作為改革的要點之一。不僅在計算教學中安排相應的估算教學內容,而且將估計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結合其他數學知識的教學進行滲透與培養。
例如,本冊教材在萬以內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教材結合實例,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學生了解估算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它簡潔、迅速地解決某些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還注意在有關的教學內容或練習中滲透估計意識培養的內容。例如,在重量單位教學中有一些觀察某種實物大約有多重、測量某一實物時只要求大約的重量等的練習。使學生了解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時并不需要準確的計算或精確的結果,而只需要一個粗略的數據就可以達到目的。在教給學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還安排一些應用估算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練習,以便逐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體現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新的數學教育理念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本冊實驗教材的編排,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利用各種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探究活動以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意識。如前所述,在教學重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之前,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通過實際操作、小組討論、歸納推理等活動,得出要用統一的重量單位進行測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結果,才能彼此進行交流的結論。在學生認識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還有比克大的長度單位千克,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測量一袋鹽的重量的方法,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應該用比較大的重量單位的想法,從而引出千克。本冊實驗教材安排的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開放式的對周圍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數學內容進行探究的活動。在這些動手實踐的探索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數學知識,還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欲望,產生對現實世界各種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索未知,進而逐步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些也正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過程。
四、教學用具:表內除法練習表、萬以內數位表、簡易天平、平移、旋轉的操作學具、口算練習表等
五、課時安排:
(一)、解決問題4課時
(二)、表內除法13課時
1、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2課時左右
除法nb3課時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7課時
整理和復習1課時
(三)、圖形和變換4課時
剪一剪1課時
(四)、表內除法(二)9課時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3課時左右
解決問題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2課時
(五)、萬以內數的認識8課時
(六)、克與千克2課時
(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1)7課時
(八)、統計3課時
(九)、找規律4課時
(十)、總復習4課時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8教學內容:
練習三第10~16題、思考題、動手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系和區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復習。
教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于圓柱的知識。
預設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征;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情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根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注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么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考:第1個問題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楚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注意后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⑵討論:塑料薄膜的面積相當于什么?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于什么?
⑶分別怎么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形狀變了,但什么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考題。
學有余力學生完成。
⑴把圓鋼豎著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⑶這題還可以怎么想?
讓學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