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改編為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并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于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著眼于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于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系,可以改編為戲劇沖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后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并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為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復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了解。(3)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系來構成戲劇沖突,改編后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征,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劇本的布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為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于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采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征。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朗誦時應盡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于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丑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并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征。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并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后”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為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為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整合: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感受·鑒賞:正確分析鑒賞劉蘭芝的藝術形象。
3、思考·領悟:通過劉蘭芝被遣歸原因的思考領悟封建家長制是造成劉蘭芝悲劇的罪魁禍有。
4、發現·探究: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置疑并進一步探究。
[過程和方法]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全詩很長,但閱讀難度不大,且課文有很詳細的注釋,學生只要結合注釋便可順利地閱讀全文。考慮到詩歌篇幅長,若以老師講授的方式來處理課文,耗用課時必在3課時以上,且學生很容易疲累,以致失去閱讀興趣,故筆者在本課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鼓勵個性化解讀,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過程與方法如下:
1、提前幾天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感知課文并讓學生熟讀課文。
2、在班內公開“招聘”導演,并由導演招募編劇、演員,將詩歌改編成課本劇,原則上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教師可作適當指導。
3、招募法官:教師提前把問題甩給學生:劉蘭芝、焦仲卿本是一對恩愛夫妻,卻因被逼雙雙殉情而死,那么,誰該為劉蘭芝、焦仲卿的死負責任呢?兩天后,老師將開展一次模擬法庭,誰能出任這次法庭審判的主審法官?
4、由法官主持競選陪審團、原被告律師團(因筆者所任教的高一(9)和高一(10)班皆有語文學習小組,且小組成員間凝聚力很強,組與組競爭意識又很濃,故此法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方法:先由各小組報名,如報名人數超過2個小組的,讓他們擬出起訴書或辯護詞并由老師協助主審法官擇優錄取,競選失敗的同學在法庭上就充當觀眾,但允許有興趣的同學加入原、被告律師團。
5、要求學生,猶其是陪審團、律師團的同學認真研讀教材 ……此處隱藏26073個字……: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長篇詩歌。《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那么《孔雀東南飛》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
明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
三、熟讀課文
1、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解決疑難字詞(糾正字音)
明確: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纖纖
躑躅
奄奄
2、二讀課文,要求:本詩是一首敘事詩,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將全詩分層。(將學生6人分為一組,讀完課文之后小組討論,展示結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東南飛”托物起興
開端(第2段)劉蘭芝自請遣歸
經過(第3——12段)蘭芝與焦仲卿離別
發展(第13——21段)蘭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兩人殉情
尾聲(第32段)勸誡后人
3、再理清詩歌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要內容。(學生自己總結,要求線索要清晰)
明確:本詩以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發展為線索,依次寫了蘭芝遣歸、夫妻話別、蘭芝抗婚、兩人殉情的情節,表現了兩人對愛情的忠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義復詞”及其用法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講授、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首詩歌敘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能夠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明詩歌發展的成熟。上節課我們理清了全詩的故事情節,這節課針對詩歌中的人物,我們來分析其性格的特點。
二、人物分析
(一)學習形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由各組從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劉母五位人物中選擇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劉蘭芝:1、第一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織……十六知禮儀”,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單羅衫”——心靈手巧,勤勞,聰慧
2、第九段“指如削蔥根……精妙世無雙”,第14、17段,蘭芝回家后媒人絡繹不絕——容貌美麗
3、第十段“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知書達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第20段“蘭芝仰頭答……”,從劉蘭芝應對婆婆、兄長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斷堅決
5、從劉蘭芝拒絕其他說媒可以看出她不為榮華所動,忠于愛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第11段“誓天不相負”,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愛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軟弱,優柔寡斷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蠻橫無理,專橫
劉兄:第19段“阿兄得聞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趨炎附勢,冷漠
劉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愛惜子女,但本質上還是封建家長
總結:焦母、劉兄以及劉母都是封建家長的代表。在當時社會,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劉蘭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則凡事都要聽從兄長。而劉焦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使然。
(二)選取文中具有戲劇性的情節,如“蘭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話別”、“劉兄逼婚”等,將其改寫為短劇,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劇名稱,小組合作,改寫短劇并表演。
三、偏義復詞
本詩中有些詞語很有意思,大家解釋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這里指婆婆
2、晝夜勤作息勞作休息,這里指休息
3、我有親父兄父親和兄長,這里指兄長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馬嘶牛和馬,這里指馬
從這些詞語的解釋中大家發現什么問題?(學生回答,引出偏義復詞)
明確:這些都是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指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只作為陪襯。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本篇詩歌藝術特色
2、探討本詩的思想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三、教學方法: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樂府詩歌大多來自民間,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晉時期又是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漢樂府有著自身的特點。本節課就本詩的藝術特色我們來進行鑒賞。
二、鑒賞本詩
問題: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們可以從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多個方面來鑒賞。針對這首詩,我們從其表現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樣的特點。(小組討論并歸納總結)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運用比興手法。這首詩以孔雀失偶起興,奠定了全詩的基調,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運用鋪陳手法。詩歌開頭蘭芝自陳:“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以時間為順序,表現出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第九段蘭芝離開焦家時也有一段細致的鋪陳:“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表現蘭芝剛強鎮定而又留戀不舍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后面寫太守家迎親的隊伍:“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此處的鋪陳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財勢,也從反面暗示了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兩個比喻原來的共通點變成分歧點,這對于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應。文中多次出現前后呼應的詩句,如以“孔雀東南飛”開頭,以鴛鴦雙飛結尾,增強了詩歌的意蘊;蘭芝自述“十三能織素……”與后文劉母“十三教汝織……”相呼應,強調了蘭芝的聰慧;劉焦分離時“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與蘭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相呼應,表現出故事情節的轉折。
三、討論:聯系社會現實,你怎樣看待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兩人對愛情的忠貞是值得肯定的,況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兩人都有封建家長逼迫,重新在一起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種看法,“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從本詩中可以看出兩人婚姻結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適的人,各自組建家庭。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