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集合10篇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方案 篇1【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排比句、感嘆句對增強語勢的作用。
2、領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關散文的一些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朗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氣勢。
2、培養捕捉關鍵詞句的能力,鍛煉理解分析能力。
3、體會文章帶給讀者的感情認識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滲透點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帶動生命奔騰升華,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律動,蓬勃想象力。
【重點、難點】
1、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意貫穿朗讀訓練,并以朗讀帶動理解,在朗讀中體會和領悟。
2、表達方式和修辭方法的運用由師生共同分析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教師引導。
2、朗讀課文,體會文章。
3、討論分析,把握文章。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并了解有關散文的知識:
80年代的散文側重于“自我”經驗的“自由”書寫,從對社會主題的呼喚轉向對個人情緒、心境的表達,語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個性”,簡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現”著力表現現代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些作品被稱作“新散文”或“朦朧散文”。
2、播放課件(幻燈片)(圖片:安塞腰鼓):
問:有何感覺?
二、重難點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
2、教師播放錄音,要求學生一邊跟讀一邊在課本上用符號記錄輕重音、音量、語速、語氣和語調。
3、討論本文的感情基調及朗讀技巧:
文章氣勢恢宏,句子鏗鏘激越,表現了對安塞腰鼓的贊美之情,朗讀時要注意節奏的變化,要有豪情,音韻鏗鏘有力,細節方面注意摹仿錄音,把握重音、音量、語速和語調的變化。
4、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過程。文章由此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
設影(課件)顯示:
一、1~4自然段 表演前
二、5~27自然段 表演中
三、28~30自然段 表演后
6、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話,你會用哪個字?
“靜”
7、兩部分的“靜”有沒有不同?
第一部分側重于人的安靜,第三部分側重于聲音的寂靜。
8、兩部分對第二部分的表達有什么作用?
以動襯靜,形成鮮明的對比。
9、當你朗讀第二部分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投影顯示:亢奮、驚心動魄、震撼
10、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辭方法上考慮。
11、我們在朗讀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燒的熱情,你怎樣理解文中的幾句話?(課件:幻燈片)
12、本文除了這些精典的語句外,還大量運用對比。有句子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試分別舉例說明這種寫法,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四、總結、擴展
我們在學習中感受到了作者劉成章濃厚的黃土高原情結,他認為自己的散文創作是黃土地的賜予。正如作者所說:“我生長在陜北的山溝,我想讓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攏”。劉成章的散文從“我”落筆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血肉的感情,燃燒的心腸,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對人生的反思,對社會的理解,一種獨到的感受,一瞬間即逝的靈感,一種哲理,一層詩意,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的寫作、人生思考有所裨益。
五、作業
寫一篇心得。
教學設計方案 篇2一、復習
1、分角色朗讀課文,邊聽邊想:
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從中你學到了什么?
2、戴頭飾表演這故事。
(課外還可多分幾組表演)
二、讀字讀詞
1、讀下面詞語,給帶點的字注意:
咬住蚊子想掙斷甩著游水高興壁虎爬到墻角伯伯阿姨轉身。
2、讀要學會的6個生字。
3、指導學生識字形:
虎是半包圍結構的字,部首是虎字頭。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三、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第2題和《課堂練習》第3題。
2、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中的第4題:
⑴ 先讀句子,找出要用的詞語。
⑵ 比較三組詞語不同點,想為什么各有不同,與它們所在的地方有什么關系。
⑶ 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先想這地方,再寫句子。
四、指導學生閱讀《課外閱讀》中的《小壁虎》
五、總結語(略)
教學設計方案 篇3授課內容: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模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
《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學情分析:學生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對消費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為什么要大
力發展生產力這個問題在初三也接觸過。但他們對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關系,如何
發展生產力等問題,了解的并不深入。
課 型: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 合作探究法 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課標依據:理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第5頁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
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理解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辯證關系;理解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原
因、意義與措施;運用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經濟現象。
【課標依據】理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第5頁
②能力目標:本框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材料分析能力、辯證地看待事
物之間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課標依據】培養為未來生活而自主學習、選擇、探索的能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第6頁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發展生產的重要意義,進而深刻理解初級階段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 ……此處隱藏6915個字……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教師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學生,激起求知欲與主動性,從情感上扣擊學生的心弦,達到以情動情。使學生進入情景,體會語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得文、情與景相融。
二、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按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觀察景物的方法;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重點:讓學生感受第一場雪的美麗壯觀的景象。
四、難點:讓學生學習動靜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錄音、光碟。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學們,有位朋友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想知道她是誰嗎?聽完這首歌曲你們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們知道這位朋友是誰了嗎?(雪)你們喜歡她嗎?(喜歡)
昨天咱們這也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讓我們感受到了冬的腳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1課《第一場雪》。(板書課題:21*第一場雪)[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向我們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場雪?下面同學們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給學生閱讀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讀課文
1、讀了課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認為寫的美的語句畫出來,然后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注重學生的感受和情感體驗]
3、指名回答,并相機板書。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朗讀時教師適當地作一下指導]
4、這些語句寫的這么美,課后同學們可以把它們背誦下來。[積累語言]
(四)、課文延伸
1、雪為我們帶來了歡樂,為冬天帶來了色彩,下雪還能帶來哪些好處呢?
2、理解“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句話。
3、你們還知道那些諺語和俗語?
4、課下同學們可以去搜集一些諺語和俗語。[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和本文對話
我們的雪花朋友真是太美了,你們想對她說些什么呢?[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
(六)、口頭習作練習
作者把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寫的是如此的美麗壯觀,誰能為大家描述一下我們昨天下的第一場雪呢?[做到讀、說、寫結合]
(七)、最后讓我們隨著音樂來欣賞塞北的雪。(播放光碟《我愛你,塞北的雪》) [做到文、情、景相融]
(八)、總結:
課后,同學們以《雪》為題,寫一篇習作,來表達你對雪的喜愛之情。希望同學們在雪的陪伴下,度過一個快樂的冬天!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知識目標:1、懂得教育對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2、明白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權3、知道義務教育的特征。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正確行使和維護受教育的權利的觀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富強而努力學習;
重點難點:
本框包括兩部分:一,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我們享有受教育權利。其中第一部分是重點,第二部分是難點,同時它也是第二框內容的鋪墊。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目標教學
教學流程:
一、先學
1、導入:觀察兩幅圖片,題目是《我要上學》。圖中的大眼睛女孩名叫蘇明絹。
下面是她在的自述:“照片上的我,正上小學一年級。那時,我家全年的收入僅僅夠全家吃三個月,父親每天起早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魚,用換來的錢,買點口糧,維持生計。1990年9月,我上學了。當父親把100多元學費交到老師手里的時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知道這是父親砍了多少柴、賣了多少魚才掙來的錢,我更不知道以后父親是否都能給我拿出錢來交學費。
1992年,“大眼睛”的照片在國內外各種報刊上刊發,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我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名人”。此后,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我順利完成了小學、初中、高中學業,并于20xx年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我要上大學”的夢想終于實了
旁白:
從安徽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畢業的她,已順利進入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如今,昔日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被已成銀行白領。 那么,她靠什么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呢?
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去探究這位“大眼睛”姐姐的成長歷程。
板書課題: 知識助我成長
1、知道受教育是憲法賦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2、理解教育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意義。
3、知道義務教育的含義,理解其特征。 請同學們一起大聲朗讀本節的學習目標。
4、誦讀課文,感知課文:(時間5分鐘) 老師溫馨提示:學們要注意教材中的插圖,并出示自學指導。
5、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根據閱讀內容,自主完成下列各題,找到答案,可以畫在書上,答案分散的,可以集中在一起。
比一比,看誰找的快,看誰找的準。
1、教育對個人成長和和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舉例說明。2、讀完59面下插圖,把你的答案填在書上。
3、什么是受教育權?什么是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有哪些特征?
(學生自主答題,不懂的可小聲與小組同學計論,解決為了的也可舉手詢問老師。時間6分鐘后老師檢查學生的答題情況)
二、后教
老師巡視學生自主答題情況,抽查學生答題答成度和質量,梳理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引導、研究、答疑。
三、探索 發現
材料一:記者采訪放牛娃時的一段對話
記 者:你為什么放牛? 放牛娃:掙錢記 者:為什么掙錢?放牛娃:找媳婦
記 者:為什么找媳婦放牛娃:生兒子記 者:兒子將來干什么?放牛娃:放牛
聽了這樣的回答,記者陷入了沉思。
材料二:當他還是個放牛娃的時候,他就在牛背上夢想能飛上藍天。 1980年,他父親不幸病逝,剛上初二的他不得不輟學.學校的老師冒雨找到了他的母親:“這孩子成績好,退學太可惜,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誤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放牛娃重返了校園.1984年,他終于實現了那個牛背上的夢想,進入了空軍飛行學院。
這個放牛娃就是英雄航天員聶海勝。
材料三:在《大國崛起--德國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早在拿破侖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科研并重的現代大學。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