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800字(通用10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開學第一課觀后感8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觀看了2012《開學第一課》后,才真正領悟到美無處不在,它是一種心靈的大美,遠遠地超越了世俗的眼光。在講述發現美、創造美、傳遞美、和諧美的四節課中,逐漸深入,帶引我們感受著美在身邊。第一課的發現美,并不是在我們所想的那么簡單。都說當今世界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當我們在自然中,是否發現在某種角度、狀態下,各種生靈所呈現出的美的一面?是否發現了誰的舉手投足讓自己心存感動或是令世界增添一絲的美?在發現美的同時,心中復蘇的是感動,且朝著內心深處順藤摸瓜般的尋得對發現美的感悟……
主講老師劉洋也說:“在深邃、蒼茫的宇宙間,仿佛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寬廣,領悟到什么是無限。”簡單地說,美就是宇宙間的深邃與寬廣,令人情不自禁感嘆由此而所悟出的美的無限。而游泳冠軍的亮相則引起了臺下的哄動,主講老師焦劉洋的游泳生涯也提醒我們,美可以由汗水的付出,持之以恒的精神得以鑄造。興趣可以是自己創造美的奠基,在焦劉洋的話中不然聽出興趣是譜寫生命意義的篇章,我們若從自己興趣的角度出發,經過一番努力,美遲早會被自己挖掘出來,成功便也不在話下。對于美的傳遞,我想之中包含的是感動的淚花。若只是小小的幫助那還不足為奇,可若是像最美教師鄧麗把自己完全投入于海拔上千米的高原小學、像最美司機吳斌以生命的代價而使全車人留住寶貴生命呢?這就大不一樣。
就像于丹所說:“生活就如一鍋煮沸的水,在里面放了雞蛋、蘿卜、茶葉后的結果會完全不一致。雞蛋煮熟后就變得里里外外鐵石心腸;蘿卜煮了后則由堅硬變得軟弱,就似不夠自信的弱者;而茶葉在煮沸的水中,卻將身體完全伸展,將自身之精華傳遞于整鍋沸水。”“傳遞美身邊處處有。”此話言之有理。團結就像一滴水放在海中則永不干凅。自古以來團結就被人們廣為傳頌,它蘊含真理,從古至今所有有關它的事例無一不體現團結美。也只有團結,才有這種力量持久地流傳下來。團結產生美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美在身邊,在生活各處。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2又是一個深秋時節,又是一個開學日,我坐在電視前靜靜觀看。《開學第一課》是祖國送給我們青少年兒童特別的禮物。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愛。
愛主要講了:一個叫秦勇的父親,十年前是黑豹樂隊的主唱,因為他的兒子——“大珍珠”被查出有重度感調失癥。他寧愿放棄自己的音樂世界,專職在家陪伴照顧自己的兒子。因為有病癥,導致大珍珠學習非常吃力:學自行車學了三年;學系鞋帶學了三個月;學一個we又用了一個月……讓我最感動的是:當“大珍珠”當學會騎自行車時,往前開了1米的時候,他突然轉過身子一看,發現秦勇既然哭了。最后,秦勇說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他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就堅信,他一定能做好!”
“大珍珠”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不幸是他有病癥,而幸福的則是他有一個愛他的爸爸。當然,我也有一個愛我的媽媽,讓我感受到母愛。
在小的時候,我活潑好動,挺喜歡舞蹈的。可是,隨著這時光的流逝,我慢慢的學會了偷懶。媽媽每天都督促著我——上課時,要我抓緊時間練習,認真學會每一個動作;回家又叫我壓腿下腰……漸漸地,我的舞蹈越跳越好,開始參加了比賽。但是,媽媽一坐車,就不停的嘔吐,吐得生不欲死,而我每一次比賽都要坐大巴。在一次“全國青少年舞蹈大賽”前,我對媽媽說:“媽媽,這次比賽我不去了!”“為什么?”“因為你每次坐大巴都會吐!”“哦,沒事!只要看到你在臺上那一瞬間,哪怕是一秒,都值了!”媽媽語重心長的對我說。那天比賽時,媽媽吐的更厲害,面如土色,好像要把所有東西都吐出來。看到這一幕,我想:我一定要把舞蹈跳好。要不媽媽這么辛苦來到這里,我什么也買做好,那多不值。到比賽時,我挑的精彩無比:節奏,控制到點上來了;動作,跳的感覺有力;技巧,做得整齊到位……我的舞蹈博得了一陣陣掌聲。媽媽那面與土色的臉露出了微笑。最終,主持人讀到:“蒙佳睿獲得舞蹈大賽冠軍!”時,媽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仿佛在說:努力沒有白費!
迎面撲來一陣暖風,這是愛的傳遞。我要感謝《開學第一課》,給我上了一節——愛的“教育”!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3愛,這個最美的字眼,流露出多少人真摯的感情。愛,這個最純潔的字眼,足以讓人肝腸寸斷,魂牽夢繞。愛,這個最真實的字眼,散發著玫瑰花般醉人的芬芳。
時間在毫無察覺中悄然飛逝。童年舊事卻依然歷歷在目,清晰如昨日。記得童年的我。一直生活在媽媽嚴厲的面孔之下。自從我記憶起,她就開始向我開啟知識的源泉,做人的`道理以及基本的做人禮貌。每當放學后,其他的小朋友都在高高興興的玩耍,而我,只能站在窗外獨自哀嘆,痛恨自己有個不懂自己的媽媽,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自己是那么幸福,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我漸漸地學會理解媽媽。其實,她也有和藹善良的一面。每當我不開心或心情郁悶時她就會一個勁的哄我開心,這時,我便想起著名大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在我的家庭中,我的爸爸一直扮演慈父的角色。雖然它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當我在學習的時候,他也會拿著書在一旁坐著。當我問他有關這本書的內容時,他卻全然不知,但我心里依然感到燃燒火焰般的溫暖。
記得《開學第一課》中的秦勇,本來是紅遍中國的搖滾歌手,但卻為了他的兒子而放棄自己的前途與夢想,在家照顧了兒子十年左右。這個故事觸動了很多人的心靈。但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為了他們的孩子而放棄一切的,這就是‘愛’的偉大與魔力。
古人曰:孝,樂其心,不愿違其志。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是教會我們扣第一顆扣子的人,父母是教會我們說第一句話的人。父母對我們的恩,我們只有用‘孝’來回報他們。世界上對每一位父母最寶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孩子的一聲“爸爸媽媽”他們對我們的愛猶如滾滾長江,連綿不絕,猶如滴滴甘露,甘甜純凈,猶如陣陣春雨,柔和綿長。看到《開學第一課》中的一位叔叔為幫他的父親圓夢,廢了許多心思。當時,我就被他感動了。我回想十四年來的陽光,記憶中媽媽為我付出的,我連一句‘謝謝’也只是藏在心底。而我,每做一件小事,媽媽都為我感到驕傲,我卻沒有理解她,體諒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一個真正好孩子的資格。
對父母的愛也是孝,讓我們用自己的愛來孝順父母。這樣,他們會變得很幸福。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4關于夢想,大家一定都有很多話想說,會有怨言,會有激動,也可能無動于衷。夢想是成功的領路者,她讓我們變得強大。夢想就是我們行動的動力——2013年的《開學第一課》第一節就告訴了我們這個質樸而實在的道理。
誰能想象自己能夠登上太空呢?當23歲的王亞 ……此處隱藏2359個字……向勝利的真諦,在奮斗的路上,懂得合作,懂得分享,共同承擔起描繪祖國未來新藍圖的使命。
當然在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中,也有其他節目令我驕傲與自豪,如中國首只“無殼蛋生雞”——小茶缸,“國產第一架大飛機”等,但“奮斗”這一篇章的內容已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之中,因為,它讓我明白,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新時代里,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也正如俞敏洪老師演講最后所說:“人生就是一路奮斗一路精彩的過程,越奮斗,越精彩。”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就讓我們揚起奮斗的風帆,吹響奮斗的號角,奏響奮斗的樂章,去創造自己的奇跡吧!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8夢想是帆船,載著我們乘風破浪;夢想是翅膀,帶著我們翱翔藍天。——題記
“相同的呼吸,相同心跳;敞開心去看,幸福環繞;放飛你的夢,不怕山高;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2013年9月1日,優美的歌聲帶我走進了開學第一課的天地。今年的主題是“乘著夢想的翅膀”,也讓我們受益匪淺。
第一節課·“有夢就有動力”
曾經在天宮一號太空授課的王亞平王老師,憑借著夢想化為的動力從十年前一名普通的飛行學員成為如今中國首位太空教師。她告訴我們,“追逐夢想的路上并非一帆風順,擦干眼淚不輕言放棄,就會離夢想近一點再近一點。”;還有空軍跳傘運動大隊的隊員付麗娟,咬牙堅持,最后承受了最為艱苦的訓練,她成功了。
第二節課·“有夢就要堅持”
廖智,作為一名舞蹈老師,卻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沒有了雙腿怎么跳舞?”她曾一度陷入絕望,但最后,她仍沒有放棄她的舞蹈夢,經過不斷的失敗,最終,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有章子怡的自述,也還有兩個人的經歷,一位叫王廣,另一位是周星馳,不論是國際影星,還是普通的民警,他們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
第三節課·“有夢就能出彩”
郎朗年輕時夢想著成為正式的演奏家,但現實他卻只是一個替補,他堅持每天不停歇地鍛煉,最終他為自己掙來了一個演出機會,并由此聲名鵲起。鄭亞波是一名普通的加油工,兒子卻很不幸,是一名自閉癥患者。而為了開發其智力,鄭媽媽自學鋼琴,學了后再交給其兒子,十一年從不間斷,這其中蘊含著多少辛酸,而她卻沒有放棄。鄭媽媽兒子已經能夠自彈自唱了,這樣的奇跡難道不是因為鄭媽媽的堅持嗎?
夢想是一雙翅膀,而現在它還十分稚嫩,需要經過血與淚的洗禮,才能翱翔天際,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成功,便是由一個個夢想組成的,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去證明我們的價值,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意義。
我們一定要明白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無論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多少磨難與考驗,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卻也是唯一途徑。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9《開學第一課》給予我的感動像一縷耀眼的陽光照進我的心扉,使我的內心變得溫暖明亮;又像一絲熏人欲醉的海風吹進我的心扉,使我的內心變得純凈寬廣。《開學第一課》解開了縈繞我心頭已久的問題:“何為‘孝’?”
《開學第一課》講述了四個女孩的故事,她們的堅持,她們的愛心,她們的孝心,她們的樂觀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種對她們深深的敬佩之情。
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徐夢婷的故事。
她,一個生活在山區的普普通通的女孩子。
三歲,她成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
五歲,當我們還在父母懷里耍嬌時,她已用她那稚嫩的雙肩撐起整個家。
三年后,她又失去了一位至親。從此,她與奶奶相依為命。
她,就是小夢婷。
小夢婷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奶奶,很小的時候就承擔了所有家務:喂豬、種地、做飯、洗衣、掃地……每天一早天還未亮,小夢婷就要踩著板凳,為奶奶煮面條。當看到小夢婷端著一碗面條,一口一口地喂給奶奶吃時,我有了一種想哭的沖動。前些天,我跟奶奶吵了架,對奶奶不冷不熱的,明明看到奶奶一副傷心的表情,卻毫不留情地把奶奶塞給我的巧克力扔到了餐桌上。我的奶奶也何嘗不想享受一次這樣的“殊榮”呢?奶奶為我端茶遞水時那顫顫巍巍的雙手又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我還有什么理由讓奶奶為我操勞,因我傷心呢?我難道不應該為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嗎?我想,即使只是端一杯水,捶一次背,奶奶也會很高興吧!
雖然生活艱辛,小夢婷卻從不抱怨,還擠出時間學習,她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這不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嗎?我們的學習環境那么優越,卻整天抱怨個不停,在小夢婷面前,難道我們不感到羞愧嗎?
還有黃露露用帶病的身體帶著媽媽求學的故事、曹浩用每月僅300元的收入資助貧困生的故事、趙蕓蕾堅持不懈,為宜昌獲得第一塊奧運金牌的故事,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動。
何為“孝”?“孝”就是小夢婷喂奶奶吃飯時臉上那溫馨幸福的笑容;“孝”就是黃露露為媽媽擦拭身體時那一絲不茍的神情,“孝”就來自我們身邊那一點一滴的事,“孝”就來自我們身邊那些平凡卻偉大的人!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0在開學的這一天,我觀看了一檔很特別的節目——《開學第一課》,這一期的《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中華驕傲”,還邀請到了許多嘉賓到場為我們講課。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許淵沖爺爺和米斯巴教授。
許淵沖爺爺是一位翻譯家,今年已經96歲了。他從事翻譯工作長達60多年,一生致力于將中國古典詩詞翻譯成英語和發育,被譽為“詩譯英法第一人”,在2014年榮獲“北極光”獎。可這樣一位偉大的翻譯家,在8歲時卻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在《開學第一課》里他說:“我當時把‘w’讀成‘打潑了油’,‘x’讀成‘嚇得要死’”逗得全場哈哈大笑。
許爺爺到現在還堅持著翻譯工作,在錄制節目的前一天,他一直工作到凌晨三點才休息,有人勸他應該保重身體,可他卻說:“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傳播到海外!”看到這里時,我十分感動,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默默努力的翻譯家,我們中國的文化才能傳播到世界,祖國為他們而驕傲!
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鄰國,也有部分人說中文,而許多人卻并不知道,在說中文的巴基斯坦人竟然有99%是她的學生!她就是米斯巴·拉希德教授,他被譽為“巴基斯坦漢語之母”。而米斯巴傳播漢語的精神,是受到了常敬宇教授的影響。在1994年時,常老師夫婦去往巴基斯坦教授漢語,并且對學生們很友好,楊老師常常包餃子給學生們吃,教學生剪紙等,與學生們親如一家,米斯巴還親切地叫楊老師“楊媽媽”。可天有不測風云,楊老師不幸因病去世。
楊老師的離去令米斯巴下定決心:為在巴基斯坦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促進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教育交流奉獻終生。在《開學第一課》里她說:“到我最后一口氣教漢語,我希望我教漢語,教到教不動為止。”令人們十分感動,熱淚盈眶。有這樣一群從事國際漢語教育的人,他們可能不是中國人,但傳播中華文化到世界各地,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祖國為他們驕傲!
我們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自豪,更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以他們為榜樣,為祖國作出貢獻!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