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5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除了安迪,從監獄里其他角色的身上我也感觸良多。
監獄圖書館管理員老布,是一個使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從少年時代就進入了監獄,在監獄中度過了50年,他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為了呆在監獄,甚至想通過傷害獄友的方式。
在獲得身體上的自由之后,他發現對于這個世界,他已經無法適應了,他甚至多次想回到監獄之中,最后在掙扎中自縊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但是卻給了我們很多的人生思考。監獄這個地方,不僅在生理上對人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而且在精神上對人進行束縛。而形成這把無形枷鎖的要素就是長期的隔離和體制化束縛。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不單單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與他人形成不同的社會關系,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社會關系造就了不同的人。而監獄這個地方,體制化的束縛使得一大眾犯人,尤其是無期徒刑的犯人與外界長期失去了聯系,失去了與外界的溝通,久而久之,監獄就變成了歸宿,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里,更重要的是他對自由的那種渴望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殆盡了,正如瑞德說的“如果你也在監獄里舉辦了入獄40周年慶,也許你也會有和老布一樣的想法”。
在瑞德出獄之后,他也深深體會到老布當年的那種心情,如果不是因為還有答應安迪的事情未完成,估計也會走上老布的道路。其實在我們的現實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有些犯人出獄后短期內重新作案,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不適應外面的世界,而是想要回到監獄去,其實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老布在臨死前寫下遺書,說“當局已經不再在意我了”,這其實也說明了對于那些長期關在監獄服刑的犯人,他們為他們的過錯已經付出了代價,等到他們出獄之后,他們也許沒有了親人,朋友,甚至被唾棄,得不到認可,過著更加悲慘的生活,而監獄反而使得他們有歸屬感,人一旦沒有了歸屬,沒有了他人的認可,那么他就會走上另一個極端。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2雖說網上對這部片子評價很高,但是一直沒機會看,知道昨天。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堅忍與信仰,暫且不提十九年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就安迪飽受欺凌,從容淡定的那份精神就已經相當可貴了。他一如既往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不執著于口舌之爭和被禁錮的壓抑,他自始至終都在頑強的默默地奮斗著,當他本可以在獄中平靜的安度晚年時,他還是選擇逃離這個平靜地,去往更加自由的天空,他用自身默默地努力詮釋了自由的含義與信仰的高尚。他的智慧是不容懷疑的,他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更值得稱贊的是,十九年來他獨自承受這一切,心中的暗涌總有一天迸發。
“體制化”這個詞也是一個亮點,聯系現在的生活,我們總會為環境所影響,當物質世界破裂,誰又能保證精神世界不崩塌。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接受的體制下,也理所當然的去適應,像老布,瑞德都習慣了獄中的生活,他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愿去了解,即使外面有多美好,
他們也感受不到,因為環境導致了他們認知的差異,當然,我們不能先入為主,認為外面的生活才是更好的,對他們來說,在獄中才活的更加有意義。有些人適應了,有些人習慣了,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想離開,但是安迪,他從不放棄他的理想世界,對他來說,即使身軀被禁錮,他依舊可以在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徜徉,他是個執著進取的人,他不甘于成為他人的奴隸,他要尋求自由,只屬于他的那片天地。這不僅僅是部男人必看的勵志片,更是所有人,尤其是和我年齡相近的90后該看的片子。整部影片都流露出神圣高尚的東西,掙扎,無奈,痛苦,平靜,殘酷,喜悅,我們該體驗到生活中這些真實存在的情感,以及勇氣,堅忍,淡然這些美好的品質。
在物欲縱橫的今天,一顆平淡寧靜的心是實現人格獨立的保證。少些浮躁,少些埋怨,多點寬容,多點博愛,自然能看到大海的博大與湛藍。誰也禁錮不了我們的自由,只要靈魂還在。對于當今社會的大多數人而言,生存問題是不存在危機的,物質生活好了,可別讓理想置身泥潭,把精神追求拋棄一旁,那就只是行尸走肉而已了。同時,我們要懂得知足,懂得與人為善,這樣,既不苦了自己又善待了他人。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3《肖申克的救贖》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們的生活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安迪來鼓勵,他帶給我們的希望法則是戰勝一切困難的不二法門。
希望這個詞語可以說是在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個詞語。同時也是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的重要“詞語”。因為無論是什么,都關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變成可能。
希望是關不住的,鎖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鳥,是那只幸運的烏鴉。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當我們在絕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周圍的環境而活還是為了自己而活。
我也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不管我們受到什么樣的苦難,沉淪和逼迫之后,仍然能夠生存,那是因為我們有希望,而且希望永在。
只要你充滿希望,只要你能夠持之以恒,你就無所不能。寫到這,心中真的很后悔:安迪的精神沒有注入我的大腦,很多時候我都被困難打敗,我的生活里需要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說,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在他心中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死的。正是如此,他花了20年挖了一條隧道,他還能忍受排污管的惡臭爬行500碼。當安迪爬出管道,不顧一切的脫掉身上的囚衣,面向天空時,他終于嘗到了自由的滋味。 真心的為安迪感到高興,那個時候是影片最為感動的時刻。我希望我的生活里也時常感受到這種喜悅與感動。
我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4一把六七寸長的鴨嘴鋤、一張足夠大的海報、20年的不懈努力、五座橄欖球賽場的下水道,他以蘭道史蒂文重現于世……
彼時,他是因誤判殺害妻子及情夫而被捕入獄,屈辱、逼迫,20年的囚禁。太多的人在銅墻鐵壁的監獄中,由抗爭到受傷,由失敗到妥協絕望,再由絕望到麻木,進而習慣。就像影片中瑞德曾道:“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習慣它,更久后你不能沒有它。”囚禁和傷病不是陌路,最可怕的是一個人失去了期望,人生沒有方向和目的,當一個人連自由和期望的光芒都拒絕觸碰時,他已將自我徹底葬送。安迪的救贖,源于他對生活和人生永遠不失期望,他還在期待:在 ……此處隱藏6161個字……,明年之后,我還會被社會同化,學著虛偽,假笑,奉承,又會被腐蝕掉,必須學著習慣,處之泰然,
如果要是沒文化,真可怕,睿智的安迪,1,在極度艱苦絕望環境下的堅定的意志,我們比主人公好多了,至少我們是自由的,我們有權出去,這是我們的自由,2.培養自己的朋友圈子,不要為了一點小利而拋棄自己的朋友,這樣是最傻的,不過物以類聚,你交什么樣的朋友,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3.結識或利用有影響力的人,說難聽點,就是巴結,我不喜歡這樣做,但在一定環境下,不得不的,4.看到機會存在的可能性,人生至少有一次改變你命運的機會,但大部分人卻抓不住。這好象是鄭淵潔說的,多數成功者都是化忌諱為機會的高手,他們永遠想法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問題困住,也許這就是他們注定成功的秘密吧!
5.有預見性,未雨綢繆,成功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如果失敗,,不要怨天尤人,問問自己,有沒有先見之明和耐心
還是很喜歡主人公的個人魅力,就像雷德說的,,他的言行舉止和別人不同,,走在圍墻里,就像在公園里散步,外表彷徨,內心堅強。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3證據確鑿,毫無疑問,安迪被判處終生監禁;光明前景,美滿人生,好像一切都來不及了。其實沒有所謂來不來得及,只要你去做,一切都是來得及的。
我還很小的時候,剛幼兒園畢業那會,父母花錢送我讀了一所私立學校。那里的老師很嚴厲,布置的作業大多是抄寫一類,如果有作業未完成者,她會當著同學的面批評。我那會沉迷于看電視,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看自己喜歡的節目,一看就是兩個鐘。然后在外婆的催促下吃飯、沖涼。
可是不能睡啊,我的作業還沒有寫,要怎么睡呢?我從小就好面子,又不能克制自己的玩心,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怎么辦呢?我只好寫作業寫到三更半夜。我爸媽一度以為我是因為愛好學習,勤奮刻苦,到現在還經常夸我小時候如何如何。其實不然,我不過是為了先看那兩個鐘的節目。就像安迪為了自由,鑿穿了墻壁,爬過那五百碼長令人難以想象有多臭的下水道。
安迪想重獲自由,有兩種辦法,獲得假釋,或者越獄。然而假釋遙遙無期,最快的辦法只有越獄逃離,入獄兩個月后他就著手于越獄建設了。最后那個戲劇性的結局,在碧海青天的懷抱里,舊友重逢,相擁自由,大快人心。所以別怕來不及,重要的是此刻你的行動。
常有人抱怨生活有太多遺憾,可是這遺憾有多少來自我們本身?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期,就放棄了,眼睜睜的看著它真的來不及,卻無所行動,最后自暴自棄,墮落著,絕望著,遺憾著。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臺詞,在安迪寫給瑞德的信中:恐懼讓人淪為囚徒,希望讓人重獲自由。我小的時候總帶著回家看電視的希望上學,志向并不偉大,卻足夠讓我講作業寫完。安迪帶著自由的希望活著,這希望是他的救贖,讓他能夠進行理智的思考和長久的準備。所以當他得知監獄長不會放他出去、假釋無望時,他才那么激動,憤怒。
不過沒關系,他自己為自己準備了一條后路。在以往歲月里,在別人滿滿的來不及的絕望時,他徹夜不眠,致力于越獄建設,然后在天時地利的雷雨之夜,逃出生天。
只要你去做,一切都是來得及的,別怕來不及,別因為這恐懼而放縱自己,有些救贖是自己給的,“恐懼讓人淪為囚徒,希望讓人重獲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4片中,瑞德望著監獄的高墻說:“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這就是監獄中的體制化。
“體制化”這個詞不單指體制,制度,放在如今可以說是大眾所依賴的一種習慣;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體制化。
將近一生都在監獄中度過的老布得知自己將被假釋,甚至做出不惜傷害獄友也要留下的舉動。出獄后更無半分驚喜,在街上惶恐無措;蹣跚地為商品裝袋,惶恐不安深刻于他滿臉的皺紋中。最終,他選擇了永遠地離開人世……
老布懸掛在那的身軀不僅象征著身體的死亡、生命的消逝,更是象征著個性與思想的死亡。幾十年的監獄生活磨去了他的棱角,只有獄中才有符合他形狀的格子,高墻外的一切,與他格格不入。
瑞德出獄后有句臺詞:不報告的話就撒不出一滴尿。笑了過后不禁顫栗:體制化如此恐怖!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話:我翻開歷史一查……每一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體制化吃的不單是身體,更是我們的精神。
反觀自己,似乎心中早已有了那一堵圍墻。如今活在大眾眼中也成為圍墻:幼時活在長輩眼中,長大后活在朋友同學眼中,工作時活在上司眼中……各種各種目光互相交錯搭建成一堵堵長長的圍墻將我們禁錮其中。我們只在不斷地用目光來評價自己,卻未曾問過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幸福。甚至于別人沒要求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做,精神已麻木,人生迷亂。體制化無處不在,步步侵蝕身心。
怎樣才能避免被體制化?答案存于影片中:希望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要么忙于生活,要么忙著去死。體制化或許是需要存在的,它可以提供快捷通道,卻也侵蝕人心。我們不是體制的內容,我們是人,并不是活于別人的眼中的玩偶或成為某一體制的部分。理想與尊嚴不可放棄,我們是人,追求自由的物種,要懷著“人”的尊嚴而生活,而不是陷入體制的恐懼!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5從前,我們都是看動畫電影,再慢慢的就到了勵志電影,再慢慢的,就又到了我們這個星期五看的真人電影——《肖克申的救贖》。這是一部反映監獄生活的影片。
電影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安迪,是一位大銀行家,因為犯殺人罪來到了肖克申監獄,其實,他并不是真正的殺人兇手,真正的殺人兇手其實是另有他人,但是安迪卻為這個人背了黑鍋,這是在安迪入獄十幾年以后才發現的,那時的他已經在監獄里有了一定的名氣,他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華為自己謀得一份不光彩的事務,就是為典獄長洗黑錢,雖然說這是一份不光彩的事務,但是他如果不這樣做,他就會被監獄里的囚犯給折磨死。在現在生活中,人們幾乎都是這樣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別人的權利。雖然說安迪在干這樣的事情,但是他仍然想著有朝一日能出去,所以,他從剛入獄就開始做好了逃獄的準備。
安迪在監獄中認識了一位朋友,瑞德,他可以說是一個百貨市場,要什么都能幫你弄來,酒、煙、牌,甚至是大X麻。在安迪背黑鍋的這十幾年里,都是瑞德和他一起度過的,直至湯米的到來,他們的生活才有了轉折,湯米是一個年輕的囚徒,曾經在許許多多的監獄蹲過牢,就是他,讓安迪的冤情得以重見天日,但是萬惡的典獄長卻不想因此失去安迪這個能人,所以暗地里將湯米殺害了。
俗話說,苦難磨練人的意志,被強迫的安迪終于還是逃脫了肖克申監獄,他利用向瑞德要來的鴉觜鋤用十九年的時間,在牢房里鑿出了一個通往自由的出口,安迪出去后,不忘舊日的友情,等到瑞德出獄后,他讓瑞德根據他給的線索和他一起合作生意。最后,兩個朋友終于在海灘相見。
在這部影片中,使我最為驚訝的是安迪的毅力,十年如一日的開鑿通道,以及他那為人處事的態度,和不服輸的精神。整個影片,其實說了兩個字——希望。人有了希望才能生活下去,人有了希望,就有了信仰,一個沒有希望的人,是不能體會到未來的美好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