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滿分作文匯總八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滿分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一種美麗叫不完美
世間萬物,周而復始,嘗盡世間悲情苦楚,品味人生哀愁之見。心中有一份高遠,預見遠方,那萬花始盛開,那山川縱相間,在美麗與不完美中品出遲來的韻味。
上帝賜予了我們一杯水,在手中,在心中,在最渴望尋求的地方。 那杯水讓我品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麗。
他把塵世的憂傷化作優美的詩句,把個人的感傷上升到人類的關懷,愿每個人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卻只身一人橫臥在冰冷的鐵軌之下,那一刻,血染大地,那一刻,她徹底的把自己拒絕在心中夢想的天堂之外,海子,讓我讀懂了生活,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含義。那杯水,盛放的是豁達。品出的是缺憾,卻也是另一種美麗。
他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帝國主義的壓榨下頑強抵抗,他無懼無畏,他帶領眾人禁煙,他用行動讓中國人覺醒,亞洲,中國,他為了國家的強盛,與帝國主義抗爭到底,林則徐,讓我看到了自己肩頭的責任與使命,然給我明白了祖國未來的光明之由。那杯水盛放著大義凜然,那杯水盛放著一個民族的興衰,端起它,存于心中,細細品味,讓我明白有時不完美,也是一種壯麗。
那杯水讓我品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
他寧愿生活在“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林間,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他喜歡“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的田園生活。他擯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陶淵明,讓我看到了對生活的那種坦然與淡泊。遠離官場,做最暢快的自己。那杯水盛放著淡泊,那杯水讓我品味出,仕途的不完美并不能阻擋人生的壯麗。
品味生活,有時,有一種美麗叫不完美。
今年高考,聽說湖北省一篇題為《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的古詩作文,被該省閱卷老師一致評為滿分,引起我的好奇,深為少年奇才所折服,于是上網查看了他的原作。
細細閱后,覺得作為一名高中畢業生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寫出如此作品實屬不易,因為現在學生愛好中華詩詞者已是鳳毛麟角,但是被一致評為滿分卻又覺得有些過分。
首先,作為文學作品,只有更好的,沒有最好的,更何況不同的人對同一篇作品往往有不同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滿分,就是無瑕可擊,從形式題材到思想內涵都是佼佼者。但是這篇古詩是否具有如此水準呢?我覺得未必。
其次,作為古體詩雖沒有近體詩那么嚴格的格律要求,但也有一定的基本規矩,它可以鄰韻通押但不可以平仄通押,該詩多處用仄聲字同押顯然不妥,如:“斷鴻聲中夷艦現”,“ 落日秋風哭寶劍”,等等,此外還有不“州”、“和”的韻腳都顯然是出韻了。古體詩可以押平韻,也可以押仄韻,但你既然選擇了押平韻,那么在不押韻的奇句句腳就該必須用仄聲字,這是寫古體詩的基本常識之一,但在這首被閱卷老師一致評為滿分的古體詩上卻犯
重讀抗戰家書,是為了緬懷過去。曾幾何時,在解放軍的召喚下,多少熱血青年拋棄妻子,告別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年輕的生命鑄成永久的豐碑。歲月褪得掉傷痕,卻永遠抹不去情感的共鳴。如今,當我們重新捧讀一封封抗戰家書時,我們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滿腔的愛國熱情,感受到了戰士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親人血濃于水的柔情。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所以,重讀抗戰家書,讓我們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緬懷那些為我們今天創造一切的先烈們。
以小小家信見證大時代的信念。讀書中王孝慈致弟書,他熱情鼓勵不滿十七歲的弟弟放棄安穩的教書工作,奔赴抗日戰場。
吾謙愛弟:
“來信收閱,備悉一切。抗戰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她正在產生新的中國、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們要在戰爭環境中受到鍛煉,我們要在敵人的炮火下壯大起來。抗戰是我們的神圣職責。我們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戰中誕生,要在爭取抗戰勝利中發揚光大,我們要為驅逐日敵寇出中國抗戰到底,我們要為爭取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斗到底。在戰斗的環境中,創造你的人生,開辟你的前途”。
他同時還要求弟弟幫忙送自己的女兒去陜北邊區接受革命的教育。弟弟在收到信后即離開家鄉奔赴抗日前線,于四年后在山西與日寇激戰中犧牲。剛剛20歲。我們如今的好時代,正是當初一個個的家庭的犧牲換來的。家書里呈現的家風、使命、親情,令人動容。
一封封抗戰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要時刻對照審視自己,要珍惜光陰,以忘我忘家的精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自由飛翔的鳥兒屬于廣闊的藍天;游玩跳躍的魚兒屬于浩瀚的海洋;運動健康的登山者屬于挺拔的高山;他們都有自己的歸屬地,而我們的歸屬在哪?
我不希望聽到移動的“歸屬地查詢”才知道我身處何方,我有著心中的`向往,但我該屬于哪兒?
不止一次看“旅游衛視”,看他們介紹美麗的西藏,神秘的布達拉宮,白雪皚皚的珠穆朗瑪,還有那與天相接的香格里拉。我渴望呼吸到那清新的空氣,看到那湛藍的天空,體驗到牧民們的游牧生活。我想在蒙古包中喝羊奶,吃青稞面,我想要融入牧民中,為遠方的游客獻上潔白的哈達。
我期待著,在牧民清涼的歌聲中暢想未來,在他們的熱情中體驗溫暖,同樣,我也可以教他們漢語,教他們簡單的英語,然后再跟著他們學藏語,盡情體會著中國文化的魅力……
可惜,都市中已少了那份安寧,即使是在午夜,也依然熱鬧非凡,商業化的氣息充斥著整座城市,“青石古路”、“大宅院”基本都是重新翻新的,走在巷中,早已沒有了那古樸的氣息。也許是平日里太過熱鬧,而我已經懼怕了這種熱鬧,我反而希望得到一絲絲安靜,哪怕是點一杯咖啡,坐在無人的咖啡廳,靜靜的看書,也不覺得孤單。
羅曼·羅蘭說:“在連綿不斷的行動和感情的急流里,你們該為自己保留一間單房。離開人群,單獨幽居,以便認清自己的力量弱點,深入思考,然后再像安泰那樣,重新接觸大地。”也許這樣才算是真正的生活吧!
我屬于那兒,那座薔薇繁盛的城市。在那座城里,有我的未來。風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在向我招手呼喊,看天,看雪,看節節深深的暗影,我不斷回首,駐足,然后朝著你奔去。
楊花蕭蕭落滿肩,落滿肩,笛歌寒,霜影殘。煙波槳聲里,我追隨著你的足跡,深入其中,體驗你凡世的喧囂和明亮,感受你世俗的快樂和幸福,然后看你像清涼的溪澗,在風里,在我的心中,汩汩流過,感受溫暖如泉水般在我心間涌出。
我屬于那兒,那薔薇盛開的城市。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話很令人回味。
“不要在喧囂處歌吟,否則,你的歌聲也將成為那喧囂的一部分。
”細細思索,此言余謂為信然。
也許,在眾人經過的大道上我們的聲音縱使再高亢也無人知曉。
我們惟有亮劍無聲處,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歷來為文人墨客推崇贊賞。
然而細想,倘若沒有那“前人之述備矣”的走出大流,而僅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萬頃”之泛泛言談,又怎會有《岳陽樓記》的成功。
惟有在眾人無聲處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真心慨嘆,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魯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聽聽那不朽的聲音。
在萬眾沉默的恐怖氣氛中,魯迅先生第一個喊出了他的心聲,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劍。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聲音,宛如警鐘般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劍的背后,往往是一顆不拘于時、獨立于世的心。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響;“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聲音未曾消逝。
別人已說處,自然不必再附和;別人無聲處,需要的是我們的亮劍精神!然而,現實中的我們,真的做到亮劍無聲處的又有幾人?
王開嶺先生在《古典之殤》中曾無奈地感慨:“我們唱了一路,卻發現無詞無句。
”喧囂匆忙的社會中,我們歌詠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詞與心聲的,究竟能有幾人?社會在發展,但我們不能失去了自己的聲音。
何不在眾人袖手旁觀之際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動詮釋自己內心的聲音?何不在眾人口口聲聲、模仿作秀的網絡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在新時代中,亮劍無聲處需要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海子那份“眾人都要將火熄滅,而我獨將此火高高舉起”的堅持,抑或是斯巴達克斯為心中的太陽城而掙斷繩索的激情。
惟有亮劍無聲處,方能無愧于己,無愧于心。
人生易逝。
惟有于眾人無聲處亮出自己的聲音,方能不枉此生。
總在追我之愿望。
枝繁葉茂的大樹想去遠方,又或有熱情洋溢的人想讓人生熠熠發亮。
唯獨忘卻自我力量。
大樹從前只想借外物之力到達另一個境地;所謂青春年少也只不過依靠著周身的真實支撐。
我們總尋求寄托,摒棄實踐;總沉迷念想,忽視作為;總著眼外界,無睹內在。
理想的尋求與達成,終究回歸于自我飽含深情的起點,對自我的思索與發掘,對自我的革新與創造。
無數人敗給了外力。
對己身不滿,然后是無聲的控訴與無可奈何的歸于平靜;對社會持異,改造人世的理想最終又被悄無聲息地否決,再又回到對暴烈摧殘生命的默許,對性別不公之象的熟視無睹,或對《熔爐》、《素媛》事件持續發酵的司空見慣。
大多時日,大多數人,堅信自身力量的微乎其微,執著于自身對理想的無能無力。
然,正如大樹沖破阻隔,憑己之力去往遠方,蕓蕓眾生間,亦有不懈于夢,無愧于心的人們,奪得了潛在的力勢與優長,達到了心之所向。
聽伊迪絲唱《玫瑰人生》,146厘米的個子,帶她穿過了廢舊的巴黎老巷,逃過了父親的謾罵,避開了曼哈頓的繁華,皆因在音樂中覓得了夢想的真諦。
讀柴靜《看見》,她說,我們渾然難分,就像水溶于水中。紛繁的亂象與缺失關照的弱勢群體,她將自己作為發力的來源與希冀的個體,將鏡頭深入山間樹林,深入被黑暗籠罩的生命,終于尋獲心之所想。
看約翰·納什《美麗心靈》,數學家與精神分裂,不可思議的激烈碰撞。但他未曾屈從于現實,三十年,三十年對數學的熱愛與往復的搏斗,他以自我無可匹敵的頑強與堅忍,戰勝了所有喧囂。
漫漫歲月,從個人到群體,從滔滔黃河之水到遙遠深藍的愛琴海之岸,浮于表層成為現象武裝,當點到即止化為慣常思維,自我改變與自我追尋便顯得稀缺,彌足珍貴。
去追,如霍金以病殘之軀寫成《時間簡史》,靠《萬物理論》;去發揚優長,如簡·奧斯汀以細膩溫和筆觸力被封建屏障。
如大樹,不僅是自我念想的實現,它的種子已在各個角落生根復蓬勃生長;如平凡又偉大的個人,柴靜,納什為夢想所貢獻的,亦生長成人類社會的寶藏。
正如法國詩人蘭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寫,閃爍的太陽已越過高傲的山巒,幽谷中的光點有如泡沫浮泛。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掙脫世間繁雜的禁束,去往內心無垢的星空。
是誰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誰一直溫柔的呵護著我們?——是媽媽。媽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給予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
每天晚上媽媽回到家,不管多疲勞,都會微笑著問我的學習情況,問我作業寫完沒有。接著,趕緊去給我做飯,生怕我餓了。我在房間里看書時,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到廚房一看,媽媽一會兒放面條,一會兒又忙著切西紅柿。難道媽媽在給我做我最喜歡的西紅柿面嗎?吃飯的時候,發現媽媽胳膊上被燙了幾個小水泡,可她管都不管,吃完飯洗好碗,又忙著檢查我的作業,錯題她會一題一題用手指點過去,讓我自己反省總結。因為我,媽媽失去她自己的時間,不能去加班,不能去健身……為了我,她失去自己的時間。她希望我茁壯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而她就是園丁,給樹苗澆水捉蟲,陪伴它一天天長大。
啊!媽媽是小溪,滋潤著我這棵小樹苗;媽媽是辛勤的園丁,照顧我著這朵嬌嫩的花骨朵……“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母愛我們是回報不完的!
在如此沉悶的教育背景下,教書育人也的確應該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
首先,傳統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級集體授課制為主,以灌輸為主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們抵觸厭煩,遠遠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順應時代的招數,本是理所應當的,只有不斷更新方法,才能不斷激活學習的動力。其次,微信發紅包的新招效果明顯。大焦老師的課沒有一個逃課,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很好。暫且不論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這點,已經證明新招的可行性。其三,如果能把“發紅包”這種新事物與傳統的教書育人方法有機整合起來,還可以給人們提供一種新的思維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聯網時代,用好移動技術,對學生進行時時處處地引導與教育,定能激發出無數的能量。因此,焦老師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發波波漣漪。
有家長明確反對老師這種做法,認為用“錢”引導學生上課,會讓孩子變得功利,使教育變味。的確,現代學生本就生長在“物欲橫流”的環境中,一味用錢去引導學習,極有可能變得功利,使教育變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種風險而畏首畏尾或舉步不前。只要是“在課后”,“用小錢”,方式恰當,不變本加厲,在紅包激勵的同時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為主線,發紅包這樣的新舉動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輔助作用。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發紅包能讓學生更親近其師,“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學相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紅包而喚起,那么,學生的熱情必然會影響老師的激情,終將達到“相長”的目的。教師的魅力關鍵在于學術與人格。一個教師若能緊緊依靠自身的學術與人格魅力,輔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讓各種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進教書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
如今,我國的教育因各種原因而困難重重,多幾個像焦老師那樣不甘平庸、敢于創新的老師,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沖破重重陰霾,走向教育強國的康莊大道。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