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黎明的光,帶著冷寂微涼的色澤,遠遠地,從河的盡頭,一點點變亮。河水似乎永遠都是在急急地流淌,日復一日帶著沉抑麻木的氣息卻湍急地流淌。河邊那個叫馬貢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蘆葦簡易搭建起來的房屋,那些還在沉睡卻已陷入綿延百年的孤獨怪圈中的人們,在黎明朝圣的光中,有著一種帶著悲哀的安靜。再次拿起《百年孤獨》,不用打開,那自書中而散發出的抑郁氣息,給靈魂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眼前仿佛就出現了馬貢多村糾結著七代人的輪回。輕輕打開,似乎有吉普賽人吹笛擊鼓的聲音回想耳畔,在馬貢多,在拉美,最初的文明與科學是這群吉普賽人帶來的。他們帶來了磁鐵,望遠鏡,放大鏡,葡萄牙地圖,航海儀器……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瘋狂而孤獨的生活似乎就從此開始。霍塞對他的妻子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超前的預知使他執著于開辟出馬貢多與外世界的偉大文明相連接道路。身處于沼澤地中馬貢多,深深地陷在世界文明凹谷的最低點,腐朽狹隘如泥淖一樣,難以自拔。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地亞最終的失敗使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于是,一家族輪回的悲哀開始了。“最后一個人”那長著尾巴的嬰兒仿佛與百年前老布恩地亞的姨母與叔父結婚生出的長尾巴的孩子相重合,無可復制的輪回與悲哀。可以說,老布恩地亞是有先知的,他有著對自然科學的追求,卻又死于周圍環境對自然科學的淡漠和麻木。這種隔閡充斥在老布恩地亞生活的每一絲縫隙之中,不經意地使人慢慢絕望,走向悲劇的深淵。在第二代中的老二奧雷里亞諾從小就有著和父親一樣的預見性,沉默寡言,喜歡在父親的實驗室里做小金魚。歷經內戰后,認識到戰爭毫無意義,簽訂和約。后經遇喪子,晚年返回馬貢多。不只是由于自己預感到了什么還是只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征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奧雷里亞諾的妹妹阿瑪蘭妲經歷了間接導致愛人傷殘致死的意外而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她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將自己圈禁在一個怪圈內,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無數的循環在這個家族里悲哀地重復著…………“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在新文明的沖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盡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融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于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虛實相間,絢麗無羈間,折射出十九世紀間整個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那時,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同時滲入了狹隘思想,這嚴重阻礙了拉美民族的發展與進步。“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亦是絕望,也是希望。打破百年孤獨,于世界而言,不過是民族融合的過程,不過,于處于盲目黑暗中的人類,要跨越的,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深深地流淌在血液里隔閡;是從先祖流傳下來,惡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所謂呻吟著的解放。整本《百年孤獨》,對于我,帶著艱深枯澀,帶著沉痛壓抑,帶著我尚未清明的希望與呼吁。我也許并未真真體味到刺骨的孤獨感,并未真真了解到這恢弘巨作背后的史實。畢竟,只有真真歷經苦難,才能詮釋苦難。只有真真歷經孤獨,才能書寫孤獨。也許,總有一天,當我懷著被歲月洗滌積淀的心境,再次打開那很破舊的時,我才能輕聲卻篤定地說:“原來,這就就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2這個假期我讀了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魔幻現實主義著作《百年孤獨》,之所以會讀,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只是因為看《變形記》的前言寫道加西亞看過變形記突發靈感而創作出了被譽為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宏圖劇作而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
我覺得這是一部很奇特的書,如果不看人物介紹便不會知道它講了什么,因為一個龐大的家族竟只有兩個名字,阿卡迪奧,奧雷連諾。而且劇情混亂,曲折離奇,現實與想象相結合,真的是“滿紙荒唐言”只是沒有“一把辛酸淚”罷了。
全文講述了布恩蒂亞一家七代的故事,運用倒敘的說法,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句子里從第三代道出了第一代的事,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并且結局又用第六代的手揭示出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的手稿竟然是布恩地亞加的歷史。整本書的內容錯綜混亂,總讓人有種讀錯頁的感覺,但是混亂之間又隱隱透露著一股哀傷的感覺,比如二代的阿瑪蘭塔和意大利人皮埃特羅,克列斯比之間。皮埃特羅受不了兩次打擊而自殺,阿瑪蘭塔為了懲罰自己燒傷了手一生未嫁,終日封著喪服,縫了又拆,拆了又逢。。。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其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一代霍·阿·布恩蒂亞。他因為受不了被自己殺死的好友的靈魂緊緊地盯著而帶領一些人出去尋找安身之處,最終來到馬孔多,他是如此有能力的人,他帶領馬孔多人們創造安居樂業的生活以至于這里還沒有死過人;他又是如此富有創造力的人,看到磁鐵便想到采礦,只用觀象儀和六分儀邊研究出“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足與現在的生活想要出去闖蕩,卻以失敗告終,他渴望科學沉醉于科學,卻不被認同,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所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最后在一顆大樹下孤獨的死去。他那敢于突破的精神讓我為他贊嘆,卻無奈無法被認同。正如當所有人都沉醉時假如有一個人清醒那不正常的人一定是清醒的人,很顯然霍·阿·布恩蒂亞就是那個清醒的人,所以他注定一生孤獨下去。
最成功的應該是第二代的奧雷鏈諾上校了,她在娘胎便會哭,他會預見事物,他與父親一樣沉醉于煉金術,他有一個美麗活潑的妻子雷麥黛絲,旦自從妻子死后,一切都變了,他絕望了。于是參加了自由黨成了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幸免于難,唯一的傷竟是因為發現戰爭是無意義的而開槍自殺造成的。年老回鄉他向父親一樣過著孤獨的生活,每日煉金子做小金魚,煉完再熔,熔完再煉,一 ……此處隱藏10190個字……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后為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于無形。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2在周五的下午 讀完了這本聽聞已久的書
長大以后讀名著就比較少了 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些名著 大多數的記憶臣服于時間的巨大力量 如今已經記不起了 依稀感覺奧澀難懂 對于小時候的自己 不理解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
今天 周五下午 讀完了這本書
最近最喜歡的名著了 合上書 唏噓不已
一種奇妙的感覺揮之不去 那是宿命的芬芳 情不自禁將這種感覺拉進了現實 仿佛我也孤獨度過了百年時光 在長椅中度過每一個下午 百年孤獨中的所有人又都像是一個人 馬孔多也像是從初生到遲暮的一個生命 它從勤奮與開墾中蘇醒 時而冷峻 時而沉思 有時熱情 有時軟弱 它喜歡鳥兒的歡樂 它喜歡破解那些神秘的文字 它可以看到神秘命運的輪廓 卻無力更改 它長大 受屈服 掙扎 猶豫 時而放縱自己 時而拼死掙扎 它漸漸疲憊 度過了一個個黃昏 看到了一幕幕悲劇 它看到睿智入瘋魔的人被綁在樹下 它看到孤獨的靈魂從未遠離 它看到勇敢的孩子離開這片土地 又如宿命般再次返回 它看到一個可以看見死神的女人不停的為自己織著華美的壽衣 它看到雙胞胎為了抵抗命運偷偷互換了名字 它看到家族里的人們一次又一次冒著風險嘗試著危險的情愛 它看到過世界上最單純美麗的人從容飛升 看到陰謀 看到恐懼 看到歲月沉積下家族中的女人一顆顆已死的心 奧雷里亞諾最終破譯了早已注定的命運 它笑著承認老了 在一個颶風的夜晚一去不復返
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冷酷和他與宿命的因緣 喜歡阿瑪蘭妲對于愛情的渴望與壓抑 與死神交談 為自己織了一件美麗的壽衣 與家族的所有人微笑的告別 這是只屬于她的美麗的死法 還有梅梅 美人兒雷梅黛絲 命運為這個家族抹上了圣潔的榮光
加西亞.馬爾克斯憑空建造了一個恢弘的世界
啊 捉摸不透的命運 我敬畏并相信你的存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3當我合上《百年孤獨》的最后一頁,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凄涼。“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當梅爾基亞德斯精準的預言變成現實,布恩迪亞家族也就此畫上了句號。從興盛到化為塵土,不過也就短短百年。幾代人的努力掙扎,也擺脫不了落沒的命運。
讀整部作品的感覺對我而言,就象每晚聽一個白胡須長者坐在神燈前,娓娓講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黃的燈光,讓人的心有種別樣的安靜。不管從美人兒蕾梅黛絲如天使般的升天,屋內已逝鬼魂的游蕩還是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戰爭,阿瑪蘭妲感情生活的波折,魔幻和現實始終交錯在一起,不至于跌宕起伏,但卻環環相扣,如行云流水般,沒有一絲突兀和荒誕,卻讓人清醒。
其實,布恩迪亞家族所走過的歷程,恰恰是和孤獨斗爭的過程。他們中有的懷抱著熱切的理想,勇于嘗試新鮮的事物;有的勤奮刻苦,孜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有的熱情奔放,在感情上忠于自己的內心……不管是對學術的鉆研,為理想的奮斗,還是縱情享樂,他們始終對生活富有著激情,但現實卻沒有讓他們如愿,馬孔多的保守、落后、災難,一再地打擊他們,使他們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夢想破滅之后,最終變得失望、苦悶,飽嘗孤獨的滋味。就象書中多次提及的死亡預言一樣,命運之神早已將結局寫在羊皮卷書上,誰也無法改變。
這又使我想起一篇文章,文章中寫道,當嬰兒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脫落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人生來是孤獨的,是獨立的個體,他會有自己的軌跡。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害怕孤獨,所以人們總是迫切地想要融入到社會當中,我們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遵守社會準則,歸根到底就是想被別人所認同,這樣自己的心就不再孤獨。其實真正到人之將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感慨,自己怎么樣來還是怎么樣去,一如既往地孤獨。再輝煌的過往也會象馬孔多的颶風一樣,把一切都吹散,什么也沒有留下。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一部羊皮書,許多事不必強求,該來則來,該舍即舍,雖然聽起來有一點無為,但又何嘗不是洞徹以后的理性呢。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4《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當代著名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長篇小說。
全書描寫了布恩地亞家族從遷居馬貢多建址落戶,到最后徹底土崩瓦解分崩離析。從最初的繁華一步步走向毀滅。
環境描寫,有恢宏的戰斗場面,有繁華的小鎮景象,有家族內生活情景,鏡頭在各個場景中轉換。
整個家族成員都是孤獨的,病態的。他們有的吃潮濕的土,發霉的墻灰,以此感受遙不可知的訊息;有的反復做著同一件事情,比如洗澡,比如做工藝小金魚,比如做裹尸布……整本書中處處彌漫著孤獨,一個個人物在孤獨中死去,或在與孤獨的斗爭中死去,家族族長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由于發瘋在栗樹下死去,烏蘇拉,奧雷良諾上校,烏梅苔絲接連死去。家族的戲劇性命運在幾代人身上反復上演。
孤獨,導致隔膜和喪失理智,帶來愚昧,所以整個家族,整個鎮子最終從地球消失。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5閱讀這本書是在大一,一次很偶然的情況下從圖書館借閱來看的,而且是盜版。因為馬爾克斯直到20xx年之前,未授予過任何中文版權。雖說看得是盜版,很多處的文字表現都顯得坑坑洼洼,但仍舊能夠看得出其非凡的遣詞造句的功力和全書結構的嚴謹。
《百年孤獨》算是馬爾克斯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并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拉丁美洲文學界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本書大致講述一個叫馬貢多的小鎮,一百年來的興榮衰落,主人公奧雷良諾從走出沼澤開始半生戎馬、南征北戰的一生,以及其整個家族的興衰,最后,一陣風將這個小鎮刮得不知所蹤。
令我欽佩的是其妙筆生花、思維嚴謹的寫作風格。書中很多地方對人物的言語、行為描寫生動逼真,使整個人物從外在到靈魂躍然紙上。書中奧雷良諾的父親癡迷于吉普賽人的各種“法術”;母親烏蘇拉活一百多歲,一直照顧著家族一代代后人;他的哥哥愛上自己的侄女,最后死于非命;他的妹妹有一天在園子里曬被單,然后突然飛上了天;另一個妹妹很早便看透生死,整天埋頭給自己織裹尸布。這些人物都深入人心。
奧雷良諾親眼見過一場3000人慘遭屠殺的場景,當局政府卻用匪夷所思的手段和方法讓這段歷史消失。后來他參加戰爭,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戰,只是因為身邊人的唆使和當時兩黨之間的爭斗。他戰功顯赫,創造了一次次歷史的印記,17個孩子卻全部被殺死。他最終還是舉手臣服于衰老的命運,離開軍隊回到馬貢多。但“自由黨”最后也沒有給他自由,使他晚年再受侵擾,最后一代英雄死于禿鷲口下。
“奧雷良諾”這個名字在那個家族被反復使用,它始終代表著叛逆、無知和荒唐,也暗暗預示著整個家族成員不可逃避的九九歸一的命運。從某個側面生動描寫了二十世紀拉丁美洲的現實社會,用極為隱喻卻宏觀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和歷史的不可逆,人性與自我的糾葛。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