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侖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致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愿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后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著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復復、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并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蛟S,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著寧靜、鎮定的白云,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2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
失望、慈祥、敏銳、呆滯、凝視、眺望、慧眼、秋波、明亮、溫柔、贊許、狡詐、專注、深邃、威風凜凜、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憨態可掬、文質彬彬、意氣風發、悠然自得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摘抄好句及感悟賞析:
1、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賞析:這句話在我看來,是托爾斯塔對自己的描寫,因此將其加入到了小說中,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在青年時代因為其貌不揚而非常煩惱,但上帝還是寵愛他的,給了他文學的基因。
2、沒人對你說“不”的時候 你是長不大的。
賞析: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此遭受挫折和“不”字,往往可以糾正我們的看法和觀念,讓我們獲得新知。
3、我們喜歡別人不僅僅是因為別人對我們好,更是因為我們對他們好。
賞析:喜歡代表著自己對他人的好感,因此不是因為可以得到回報而做出這樣的舉動,這才是喜歡的真正含義。
4、禍從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敵人。
賞析:俗話說禍從口出,就是說我們很多時候應該保持沉默,因為沉默是金,話說多了,就一定會犯錯,因此常常說錯話的人應該十分注意,盡量少說多做。
5、在生活中只有兩種實在的不幸:受良心責備和疾病,只要沒有這兩件壞事,就是幸福。
感悟:托爾斯塔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出現了良心不安和疾病,那么是非常不幸的,除此之外,人就是幸福的,一個是生理層面,另一個則是心理層面,我非常贊同。因此,作為身體健康和問心無愧的我們,應該讓自己的狀態很好的保持下去,做幸福的人。
6、歷史事件中的所謂大人物,其實只是給事件命名的標簽罷了。
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所有的大人物基本都會和某些事件有著精密的聯系,除此之外,他們也會消逝在歲月里,仍舊微不足道。
7、上帝要那些人滅亡,必先使他們發狂。
感悟: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話語,說一個人如果瘋狂起來,就必然會走向滅亡,這是天道!
8、如果你愛一個人,并且也希望她愛你,那你一定要讓自己心中盛滿愛,這樣她才會感覺到。
讀后感:這句話非常有哲理,心中沒有愛的人,別人也就不會感受到愛的存在,因此我們要有一顆愛心,才能溫暖別人。
9、哪里有法庭,哪里就有傷天害理的事。
讀后感:這句話是為事物存在尋找原因,即存在就合理,就像法庭的存在是因為有傷天害理的事情發生。
10、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偉人,因為奴才對偉大這個詞有奴才的理解。
讀后感: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對詞匯的理解都會不一樣,那是因為認知水平和智慧不一,因此奴才對偉大的理解自然也是低俗和不堪的。因此,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人。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3戰爭與和平,這既是故事的主題,暗喻著人生的常態。縱然是拿破侖這樣偉大的皇帝,傳遞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實試圖恢復一個神圣羅馬帝國——似乎在這個主題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無數個喧囂的會議、虛情假意的外交辭令和一場又一場令人疲乏的戰爭。——在紛亂中爆發出一點高潮,隨即又回復到更低、更虛無的現實中,這不但是指戰爭這一對象,換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環境,也同樣暗暗反映著如此自相矛盾的邏輯。托爾斯泰是一個擅長記錄生活,更具有不自覺遵循生活中某種“必然”的邏輯的直覺。這種直覺使他在試圖表達深刻主題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劇。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許出于情感,他對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愛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實際上常常因為不斷反省而轉向虛無。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總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須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遺體,一旦浮現出尸瘢,無法映證那個全能的神,軟弱的人就會墮入懷疑的危機中。也許在熱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爾斯泰是個從內心深處真正軟弱的人,他并不具備他所標榜的那樣的信仰。
以此為準線,逆推向《白癡》和《群魔》,與托爾 ……此處隱藏12799個字……歐洲修養他被戰爭摧弱了的身體。納塔莎在他最初離開的日子,盡量讓自己過得平靜快樂。后來,就開始想他,為青春美好的日子悄悄流逝卻沒有跟他在一起而難過。但她不擅長在信中傾訴她的思想,她的信總是枯燥乏味。
在一年將近的時候,安德烈因為健康原因又推遲了幾個月。
那年冬天一月尾,老勞斯托夫伯爵帶著納塔莎和桑妮亞去了莫斯科。在那里,納塔莎見到了安德烈的父親和妹妹瑪麗王爵小姐??墒?,她和他們的相處尷尬而不自在,這讓納塔莎很難過,也讓她更加思念安德烈,怨他不在她身邊。
在這樣心境下,她參加了莫斯科上流社會的一場舞會,遇到了阿納托爾.庫拉金。后者漂亮俊秀,善于討好女人,又不斷跟納塔莎獻殷勤,沒有經驗,沒有母親在身旁指導的納塔莎不由自主地被勾引。她對阿納托爾有一種感覺-因他對她的贊美而得到滿足的虛榮心,以及他們中間沒有道德的遮攔的恐懼心。她陷入了一種被情欲支配了的愛,沒了自我,失去理智。居然要和阿納托爾私奔,好在被桑妮亞識破了沒有成功。
阿納托爾是個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享樂的沒心肝的人,當納塔莎知道他已經結婚還來勾引她,她絕望了,一病不起。
彼爾,作為看著納塔莎長大又喜歡她的監護人,作為安德烈王爵的好朋友,作為阿納托爾的內兄這時被卷進來為這件事情善后。
彼爾是別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別竺豪夫是葉卡捷琳娜女皇時代著名的貴族,小說詳細描述了他快死前各利益方的各種勾心斗角。最后,彼爾繼承了他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寵兒。
彼爾性格溫和善良,不太受各種禮儀約束。安德烈說他是“圈子里唯一的活人”。但同時,彼爾性格也很懦弱,意志薄弱。伐西里王爵設法把女兒許配他,他雖然心里不喜歡她,覺得她愚蠢墮落,卻受了她美貌的誘惑,稀里糊涂地和她結了婚,之后還因為她和朵羅豪夫的婚外情而決斗,并離開了她和她分居。他一直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覺得自己過著一種卑劣的、懶惰的、不道德的生活而不安。后來他加入了共濟會,信了上帝,夢想著可以過積極的道德的生活了。
彼爾本著教義,去南部周游他所管轄的莊子,想去幫助改善農奴們的境況。但是,因為他的惰性沒有毅力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反而被莊頭們擺弄,表面糊弄他,實際上并沒有幫助到農奴們。不過,他借機去見了他的朋友安德烈,并向他宣講了共濟會的理念,給了安德烈啟發。
在納塔莎背叛她之后,安德烈懷著對納塔莎的怨恨請彼爾把她的書信和畫像還給了她。
彼爾去勞斯托夫家執行安德烈交給他的使命。納塔莎的自責和難過引起了他的愛憐和柔情,他甚至對他說:“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聰明、最好的人,并且是自由的,我一定趁這時跪下來向您求婚和求愛了!”于是,許多天來第一次納塔莎流下感激和熱情的眼淚,并含著淚投給他溫柔的、感激的一眼。
彼爾覺得,他的心靈受了感化,受了鼓舞,正在進入一種新生活。
上集到這里結束了。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4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機會是探索俄羅斯社會的出路,但我總覺得這種觀點太片面了。在我看來,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是局限于一個小目的。從《戰爭與和平》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政治學、經濟學、軍事科學甚至宗教研究等。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從結構安排上來說,要處理這么龐大的作品是非常困難的,但托爾斯泰卻能用他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穿去。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寫戰爭、舞蹈、宴會等艱難的大場面。他可以用很短的話說出每個人的性格和心理,但他從不覺得自己雜亂無章,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無法企及的。
在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著質樸而有特色的風格。不算旗幟鮮明,但內涵深刻,讓人知道是托爾斯泰寫的,比莎士比亞寫的強多了。
《戰爭與和平》也是人品出眾。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角色,包括那些不重要的配角,比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斯,都有自己的角色。其次,書中很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比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前到二戰中期到戰后,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到釋放,從事業初期的青春容顏到后來急于揣摩,他的性格一直處于不可阻擋的狀態。他每經歷一件事,就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自覺地完成自己的轉變。再比如安德烈,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很大的變化,參軍、受傷、喪妻、愛娜塔莎、變心、死亡。與皮埃爾相比,他的性格變化突然,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和他自身的特點有關。娜塔莎變化最大,尤其是嫁給皮埃爾后,她從活潑、快樂、會唱歌跳舞的姑娘變成了一個蓬頭垢面甚至吝嗇的母親,以至于杰尼索夫驚訝地再次見到她。但是,不管這些人物的變化有多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他們有道理,不能提出任何異議。好像一切都應該是這樣的。而且,無論他們如何改變,皮埃爾或皮埃爾,娜塔莎或娜塔莎,安德烈或安德烈,他們與生俱來的根本特征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是托爾斯泰的天才。他總能從客觀的高度客觀地描述和觀察人物,而不是因為任何主觀因素而刻意塑造。
《戰爭與和平》是什么工作?托爾斯泰曾說:“它不是傳說,不是長詩,更不是歷史編年史。《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表達的形式,想表達什么就表達什么?!彼f的是實話。孟子曾經有一句類似的話:“我只言片語?!蔽淖挚梢员磉_意思,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一種形式,它遠不如內心的靈魂重要。后人在讀《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往往稱之為史詩,其實違背了椿的意愿。真正理解《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它是思想的結晶,而不是文學。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5《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彼埃爾這個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后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稇馉幣c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彼f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鞭o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后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要舉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小說,我就要選擇《戰爭與和平》。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