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讀書筆記1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所作的哲學論著《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也廣為人知。該書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李佳偉同學的腳步,感受先賢老子內心深處的人生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為《道德經》第一章的內容。這一章描寫老子哲學里最重要的范疇“道”。他所說的道,乃是變動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隨時變易,乃是“常道”。“道”是構成世界實體,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是人類行為的準則。它幽昧深遠,不言說。他認為:真理是無法用具體的言辭來表達的,它超乎言辭。人們費盡心思來描寫“道”,其實掛一漏萬,要一落言筌,損失的遠遠比說出的多。這就好像《莊子》里講的一個故事:有個國王喜歡鼓琴,后來他卻不鼓琴,只是靜靜地坐在琴前傾聽。因為他已經領悟到,即使再高超的琴藝,當他彈奏出一個音的時候,其余的六音卻同時喪失了。哪如用心去領會自然的天籟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水的很多稟性體現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體現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在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在老子看來,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不避污穢謙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應該像水一樣,與時遷徙,應物變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道德經》一書中最為詳細的地方。簡單來說,“道”有這樣幾個特性:“道”是渾樸狀態的,相對于世界的雜亂無序而言,它是渾然自足的統一體,所以說它“有物混成”;“道”在時間順序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萬物也是由它所產生,所以說“先天地生”;“道”的運動是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所以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的運動規律應該仿照天地,天地的運動規律應該仿照“道”,“道”的運行應該仿照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一章還是講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情況,實際上它可能恰恰屬于反面。事物在很多時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注意到對立面,善于運用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則往往可以轉圜。天下紛紛,若用智術相驅逐,則愈發混亂不堪。若清凈守虛,則無為而化。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哲學主張謙退守中,以靜制動,以柔弱勝剛強。這種理解是不錯的。但老子的這種思想,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剛勁的一面,才能執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決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誤解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學,以為他一味地宣揚退讓。這真是斷章取義。實際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結論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們一味偏重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從而導致了精神生活的淪喪。在老子看來,人的正常生活應該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謂“營魄抱一”。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偏重物質生活的享樂,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漠不關心,從而導致了道德的淪喪。老子這里所說的“為腹”,是要建立寧靜恬淡的內心生活,這就要求人們要抑制自己對物欲的無盡追求,僅于果腹而已。“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極力反對的對物質文明的單一崇拜,在今天讀來,特別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繪的理想國。在他的理想國中,應該國土面積不大人口稀少,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機械也不運用。舟車備而不用,甲兵廢弛,民復結繩記事。在這里,百姓有甜美的飲食、美麗的衣服、安適的居所、歡樂的習俗。因為國家都很小,所以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到。對理想國的憧憬,是關心人生和民生的哲學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理想國,是農業社會的特殊產物。他詩意的描繪,對中國古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道德經》讀書筆記2【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現代漢語解讀】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樣,但它用起來卻一點問題都沒有。真正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中空一樣,它都一直用下去。筆直的大路看起來好像彎彎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來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來有很多不足。躁能夠戰勝寒冷,安靜能夠戰勝燥熱,清靜可以作為天下的規范。
【延伸解讀】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為有問題。悟道的領導者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別人看起來有豐功偉績,應該受到頂禮膜拜,但是領導者本人不要這些名譽、地位,他認為還有很多不足。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這樣的領導者來治理國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讓人放心,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與缺失,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點遺憾,因為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來好像缺,其實并不缺,領導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別人以 ……此處隱藏19748個字……人類能夠區別于大猩猩,組織起更大群落組織,增強了抵御逆境的能力,領導者能夠帶領大家一起進入安靜、祥和、積極進步的狀態中。人類天生就有私心的一面,若領導者能夠克制住這些人性的弱點,就能夠帶領員工們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文化,這個組織就會越走越遠。
絕學無憂——道德經經典名句摘抄及讀后感賞析:
道德經經典名句:絕學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臺。我獨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漢語解讀:
拋棄一切學問,人生就會快樂無憂。恭維與呵斥,能有多少差距呢?美好與丑陋,又有多大差別呢?人們所害怕的東西,那個東西也會害怕人的。悟道之人心胸寬廣,好像沒有邊際一樣!一般人喜歡像神一樣享用著百姓供奉著太牢的感覺,就好像春天里登臺接受祭祀一樣。我淡泊名利,不露痕跡。像嬰兒還沒有學會笑時那樣純粹。飄忽不定,好像沒有歸依的樣子。一般人都想著自己的財產有余,而只有我則給予別人。我好像只有一顆愚蠢的心。一般人喜歡站在光鮮亮麗的地方,而我愿意獨居昏暗處。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愿意糊涂。圣人的品性深遠得像大海一樣,寬廣得好像沒有邊際。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卻單獨保持質樸。我與其他人不一樣,我更加珍重道。
道德經讀后感賞析:
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著,人生只憑自然。佛教中相對應的一詞叫“無學”。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知識分子喜歡鉆牛角尖,丟開書本,總是很難。“讀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會生氣,會落淚,這是讀書人的毛病。
唯,答應,也可以理解為恭維,唯唯諾諾。訶,呵斥。批評你的人,往往是幫助你的人;而當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過分執著于名相,美好與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比較存在的,條件一變,美與丑就發生變化。老子告訴我們要用端正公平的視角看問題,社會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帶著虛幻的東西。領導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聲、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來了。作為領導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華的東西。
這里講的是第三層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讓別人害怕他,以恐嚇、高壓的手段管理員工時,其實他自己也是害怕員工的,這是他心虛的表現,其實他的內心也是恐懼的。如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就采用高壓的統治,讓老百姓害怕,其實他們自己心里更害怕。但這種高壓政策很快造成了農民起義,元朝統治者只能北逃。一個公司太多的考核、檢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現,這樣的公司往往做不長。
望,意指邊際、遼遠。太牢,古代同時使用豬牛羊三種祭品的祭祀,是等級很高的。饗,享用供品。春登臺,春天的祭祀活動。兆,征兆。一個高明的領導者,他們的心寬廣沒有邊際,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個平常人,特別在乎各種名譽、形象、外表等虛幻的東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樣享用供奉。
咳(hai),嬰兒笑。累,飄忽不定。嬰兒還不會笑的時候,是最純真的狀態。回到嬰兒的狀態,就是修行,放空頭腦,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相當于睡眠。保持孩童狀態的老人更容易長壽。
遺,讀wei,也作饋,給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為了自己的財產有余而不斷地多撈取,貪官就是如此,貪得無厭。而圣人強調的是給予。
鬻,本讀yu,這里讀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別精明,審查別人的缺點,挑剔別人的毛病。悶悶,不在意。沒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讓自己高大光彩,顯示自己。不好的領導者,對自己彰顯功勞,把功勞據為已有,對別人叫是挑毛病。讀后感互相挑毛病,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是喜歡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為普通人,有這個毛病倒還可以理解;但作為領導,則非常不合適,你已經是領導了,部下有出息,光鮮亮麗的時候你應該高興。與部下爭名爭利,得到的結果是讓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極對待。
沕,深遠。望,遼遠的邊際。頑,沒有被劈開的木頭。鄙,人們居住的單位,鄉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質樸。華為的任正非經常被人稱道,他被拍到在機場打出租車,和同事一道乘機場擺渡車,和員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買飯,等等。這位超大型企業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別受到公司內外的人尊重。
食,吃,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經中反復出現,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為眾生做事。
這一章里,鬻人、眾人,都是指沒有悟道的人。而我,則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誤解為指老子自己,認為是他標榜自己,這是很大的誤會。
孔德之容——道德經經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賞析:
道德經經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道德經釋義解答:
大德的運動,完全是按照道的規律運行。道生成萬物的時候,太深遠微妙無窮。道雖然深遠、深奧,但還是有跡可尋。深遠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有著不變的東西。從今天到古代,其規律一直沒有改變過,使萬物都順著道的理念生長變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長規律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道德經讀后感賞析:
這一章闡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即這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講的是天之道。
孔,意為大。容,意為運動。道是世界內在運行規律,德是根據道制訂出來的行為規律與法則。老子在道德經中主要講道。道是領導者必須懂的,德是領導與員工都必須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則是操作手冊。不學道,就不知道德從何而來,德就會被質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釋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這個詞的《道德經》中多次出現。帛書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遠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顯現,如天象。中醫中的藏象學說,就是通過皮膚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內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遠。冥,暗。精,構成我們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質。中醫中的精,可以理解為DNA,精氣。精能夠形成物質,物質形成世界的象。讀后感·信,理解為誠信,不變的規律。老子認為道中有精,是一種萬古不變的規律,精形成物體,然后進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這是老子的世界觀。其實老子的看法與現代的宇宙觀極其相似,我們的世界首先從一個點開始的,通過宇宙大爆炸形成我們現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開端。老子認為從古至今,所有的萬物都是順著道的理念生長的。老子認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這四個層面都包括道里面。這是老子的全息理論。我們現在知道的生命形成的過程,也與老子講的事物形成一致。首先有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再形成生命體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