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人生》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人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人生》讀書筆記1一個六十三歲的女人,做了幾十年的家庭主婦,因為丈夫出軌,她要開始接觸這個社會,過新的生活。
這個過程當然沒有那么順利,她發現外面的世界似乎總是和她格格不入。她發現她自己的那一套規則并不是沒一個人都會遵守,這讓一個之前一直過著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瑪麗非常郁悶。
她生活在一個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個比她優秀的姐姐。她本來可以像是空氣一樣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亂了。
她的父母開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來越尷尬,她也變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歡過安逸的生活,因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變動,擔心每一次變動都帶來的都會是麻煩。
布里特-瑪麗很可憐。她極度依賴丈夫,長時間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人,讓她變成了一個有社交障礙的人。
她因為害怕在睡夢中死去,怕自己死了還沒有人發現而不敢睡覺,怕自己不體面、不文明,因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著地圖暢想著巴黎的美好。
她嚴格按照自己的清單做事,一板一眼,儼然是一副有強迫癥的樣子,就這樣死板地過了半輩子。直到丈夫出軌,她和丈夫離婚,這一切才變了樣。
可是這樣一個固執、自卑、在意別人看法又堅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開始改變了。
她漸漸融入那里,漸漸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樣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來看不慣的人成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卻被她前夫打亂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雖然回來找她,雖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變,但她前夫對布里特-瑪麗的需要不像是因為多愛,更像是因為依賴,因為習慣。
六十多歲的年紀,想要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確實不容易,也難怪在她丈夫回頭的時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過還好,博格這個地方改變了她,這里的人改變了她,她終于還是愿意不去依附別人為自己而活。
以前她對這個世界所有的認知都是來自于肯特,現在她終于能自己去看這個世界了。
一開始對瑪麗這個人挺沒有好感的,她固執且沒有自我,張口閉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氣。隨著故事的發展,她也漸漸變得可愛了起來,越來越像是個“瑪麗小天使”了。
可惜瑪麗和肯特離婚的太晚了,他們如果早點離婚,瑪麗就能早點過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畢竟她現在六十三歲,如果在三十歲的時候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沒有被所謂的“家庭主婦生活”荼毒這么久,她也不會這么神經質。
不能接受瑪麗覺得家庭主婦也是一種職業的說法。
家庭主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種職業。
為家庭付出、照顧家庭,這也沒什么不對,但這絕對是兩個人的事,不該是某一方的全部責任。
瑪麗做家庭主婦的這段時間有多長,她和這個社會脫節的時間就有多長。
這么多年的時間里,她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賴都給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還是拋棄了她。
離婚之前,她沒有自己的生活,甚至連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個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過著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沒覺得有什么不對,這才是最可怕的。
這樣值得嗎?
當然不值得。
根據書中提到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像是階梯一樣,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讓人活下來。如果不能滿足,人類無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讓人過上相對穩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穩定,失去安全感就會變得孤獨、自閉甚至思想變得極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可以讓人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許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讓人變得偏執,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人類的感情很復雜,有了情感上的滿足會讓人很快樂,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條件。
尊重需求是較高層次的需求,可以讓人獲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可以讓人變得更有自信,反之則會讓人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進步的事,對一些人來說可以起到激勵效果。
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在前四種需求都得到滿足之后開始發揮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報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以前的瑪麗甚至無法獲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這段時間,她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有了朋友的關愛,還有了斯文對她的愛慕,她實現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種種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對她的尊重,讓她實現了尊重需求。
她已經沒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過依附著肯特的生活了,她想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布里特瑪麗六十三歲的這一年,她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誰的附屬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終于自由了。
關于《人生》讀書筆記2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畢業回到村里后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
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
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于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于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
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
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巧珍去縣城看了好幾次加林,加林都有事下鄉采訪了,終于有一次他倆有機會見面了,加林看到日思夜想的巧珍,心情很是激動,巧珍看他的被褥那么單薄,就說下次去給他帶去她自己鋪的狗皮褥子,高加林一下子不高興了 ……此處隱藏8278個字……而活著,為一個沒有實現的目標而活著,為了不斷完善自己做有利于他人、社會的事。作為一名教師,人生的最大樂趣在于奉獻,尋找自己認為的幸福人生。
大多數教師覺得自己并不快樂。每天起早摸黑工作十多個小時,工資微薄;學校里有忙不完的“常規”工作,各種各樣的檢查達標活動層出不窮,自然覺得很累;遇上幾個“刺頭”學生和老師較勁,碰上個把家長強詞奪理,同事之間難免產生點誤會,自然覺得很煩;夕日里邋遢無比的同學現在成了大款,學不如己的同學在官場平步青云,社會上教師依然顯得很“弱小”,這一切自然讓人覺得很悲哀。做個教師又苦又累,工作中又平添了不少煩惱,社會地位還是很卑微,看來要快樂起來,是件“難于上青天”的事情。
難道教師注定要做個春蠶,吐絲方盡才能解脫?難道教師注定是個紅燭,只有燃燒了自己才能照亮別人?難道教師注定是個苦行僧,一輩子辛苦勞碌才算是不辱使命?難道教師注定是個痛苦的職業,一生都無法享受職業的樂趣?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慘了,直面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生活的意義可以追尋。我們都希望換一種方式生活,可是現實并不允許,也就是說,在教育生涯上,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這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尋找教師的快樂之道,發現教師工作的好處和意義,從而享受教師人生的樂趣。美國著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生活?!薄熬秤尚纳保瑧B度決定一切,換個角度看教育,你會發現教育同樣充滿魅力,快樂隨處可尋。
《人生的樂趣》告訴廣大閱讀者:也許我們并不能消除工作中的煩惱,但是這些并不妨礙我們尋找工作的快樂,從閱讀開始,不斷提升自己,關注教育現象,關注學生發展,這時你就會發現,在煩惱的背后往往充滿了人生的樂趣,那是只有教師人生才能享受得到的樂趣。
關于《人生》讀書筆記13也許你讀過《外婆的道歉信》,那你一定知道我說的,讀完后大哭著笑或者大笑著哭的感覺。即便你沒讀過,我保證在《清單人生》第一章之后,你會愛上這個63歲的古怪女人。
因為她真的太好笑了!布里特—瑪麗的情商接近于零(也許會讓你想起家里某個親戚)。她夸獎別人的新發型:“您的額頭非常寬,剪這么短的發型需要很大的勇氣”;她管別人要一杯水時,會責怪對方竟然不給她杯墊。關鍵是,她根本意識不到這會得罪人!她內向膽怯,渴望改變卻不敢改變。她的生活嚴格遵循一張張事先制定的清單,她甚至有一張記錄所有清單的清單。她6點準時起床,12點必須用餐,將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塵不染,因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變,生活就能永遠持續下去……
關于《人生》讀書筆記14人生有時是那么的戲劇性,上一刻可能還是平步青云,下一刻可能跌落至人生低谷。人生這條路,起起伏伏,迂回曲折,還是該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
看完這本書,腦海中揮不去巧珍哭著求高明樓再讓高加林教書的模樣,高加林沉痛的呻吟還震動著我的心。命運真是和高加林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沒能考上大學的高加林剛適應了教書的日子,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樓走后門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用一種近乎自虐的方式發泄內心的怒火,任雙手鮮血淋漓,任身體精疲力竭,這也是他對權勢壓迫的無聲的無力的反抗。然后沒有多久,命運再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的叔父轉業回鄉,他再次回到了城市,成為了一名通訊干事。這個滿腔激情與活力、才華橫溢的俊朗小伙很快在城市大顯身手,成為一介名人。然而,命運又一次的捉弄使他徹底被判回了黃土地,這一次,他失去了前途,失去了愛情,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高加林本來受過高等教育的熏陶,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同時又有勤實,堅毅,聰慧的心性,他應該擁有一個大的舞臺來發揮他的才能。然而,復雜的社會、錯綜的利益關系是他這個沒有背景和權勢的的愣頭青應付不來的。他踏入社會還不久,雖然已體會到了競爭的殘酷,社會的不公,但身處那樣落后的時代,貧瘠的農村,他根本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對于高加林的才華,我感到欽佩;對于他的職業生涯,我感到惋惜;對于他的結局,我感到同情,但他的愛情讓我看到了他的自私和勢利。在他被趕回農村,失落失意的時候,是巧珍,這個純真熱誠的女孩給他安慰和希望,讓高加林走出失業的陰影,重新燃起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即使村人之間傳出了他們的種.種難聽的緋聞,即使自己的父親極力反對,即使高加林回到城市工作,她都從來沒有過一句對高加林的怨言,一直為高加林做著自己能做的事。即便是高加林向她提出分手的時候,她也是強忍著淚默默接受了;即便是嫁給馬栓后,她也袒護著高加林。用德順爺爺的話說:“巧珍,那就是一塊金子吶!”直到最后高加林才后悔沒有好好珍惜這樣一個善良的女孩。
作家柳青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闭驹诓淼烂媲埃斪鞒鰶Q定時,要記得在失意時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
關于《人生》讀書筆記15作家路遙,原名王衛國,雖然于1992由于肝硬化腹水永遠離開了他所熱愛的黃土地,但他嘔心瀝血的鴻篇巨著確留給后人無盡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再翻《人生》,篇中所折射的諸多道理仍然閃耀著解讀不盡的思想光芒。
時隔多年,當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厚重的著作,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夢想的痕跡。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人生》,盡管沒有了高加林,現實生活中的90后大學生們又何嘗不是新時代的楊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為你考上了大學,學習了經濟、檢驗、護理似乎就真的可以為祖國的衛生事業及金融行業貢獻你當初的宏偉大志,你以為這個社會就應該是尊重知識、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實則既不是知識欺騙了你,也不是時代辜負了你,其實我們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對黃土地一樣,對待自己現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將自己的根在黃土地中扎穩扎牢,你才能在自己澆灌的樹頂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小說通過高加林的幾起幾落,及其與黃亞平、劉巧珍的愛情糾葛來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它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對當時陜北農村現狀及變化的情景再現,是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沉痛思考,是對國家未來的隱隱擔憂。
“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死狗了”(德順給高加林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小說中類似的論述不勝枚舉,無論是通過人物對話還是穿插于篇章之中的對理想、對青年、對人性的闡述無不字字珠璣,讀來如夢初醒、當頭一棒。無論你身處何地、心在何方,更無論你年長年青、事從何業,一本《人生》都能讓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艱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廢流逝的時光。
從現在起改變不容撼動的習慣,停止刷動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雞的沖動,不要再讓手機擠占你本不寬裕的時間。時間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當下,人應該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對得起曾經的十年寒窗,對得起自己曾經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給了我新的人生。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