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皮書》觀后感(精選15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綠皮書》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綠皮書》觀后感1看完電影《綠皮書》,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么都說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謝利?雖然電影開頭先出現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變,卻是因為謝利博士。反抗種族歧視的是謝利博士;雇傭托尼的是謝利博士;體現電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謝利博士。是謝利博士說出的“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而不是托尼。剛看完時,我甚至感覺,《綠皮書》就是從一個貧窮白人的視角講了一個富裕黑人的故事。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謝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滿口臟話、抽煙成癮、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都要丟進垃圾桶里的托尼給他做司機。謝利博士舉止儒雅,風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幾乎毫無尊嚴可言,一點錢都來之不易,因此開頭他對謝利博士是抵觸、羨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種族歧視的傾向,二人開始動不動就會吵架、發火。而隨著故事推進,謝利博士教會了托尼給妻子寫信,教會了他誠信,不能無緣無故打人,教會了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教會了他反抗歧視,更教會了他友情和信任。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長與改變的,是托尼。這或許就是托尼是《綠皮書》主角的原因。在我看來,《綠皮書》不僅講了唐謝利反抗歧視的勇氣,還講述了這份勇氣與尊嚴對種族歧視者的感染與改變。在1960那個“白人至上”的年代,謝利與托尼的友情和這種感染與改變,正是改善種族歧視現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許已經沒有了指明黑人允許進入的場所的“綠皮書”,少了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但在這個走向和平、平等與美好的世界中,種族歧視依然在角落中存在著,在笑容和鮮花和歌聲中藏匿著。存在的,還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職業歧視、外貌歧視。當大人認為孩子的創意不過是胡編亂造,當男性認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堅強,當人們對于工人、對于清潔工嗤之以鼻,當人們在私底下叫著“日本鬼子”“阿三”“外國佬”,歧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想過像唐謝利一樣改變它嗎?相信過人們也能夠像托尼那樣被改變嗎?考慮過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和別人更有尊嚴嗎?
以上便是我對《綠皮書》的思考。
《綠皮書》觀后感2今天去電影院看了綠皮書,回到家后,感覺猶如男主回家時發生了很多,電影給我了很多啟發。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
電影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自己。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問題和需要提高的地方。這些地方并不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得到改變。這個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質和金錢不能夠解決的。比如人的觀念,國家的政治民主,開放,和自由。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汽車,冰箱,電話,電視直播和住房。已經是一個十分發到的社會。但是在社會階級中還存在很多很多問題。特別是對黑人的公平對待方面存在嚴重歧視。電影中這位鋼琴師,盡管他社會地位高,收入豐厚,但是由于膚色原因,還是被各種刁難和歧視。這并不會由于他的收入而改變。1960年代的美國,社會階級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觀我們現在的中國,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均GDP即將突破1萬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論自由,法制等等方面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的互聯網和言論還在遭到嚴格的管控。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鼓勵。美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他們的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們的努力真正的改變了國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這位黑人鋼琴師所做的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做的也是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辦法努力為社會正義公平,法制民主做貢獻。美國人是值得驕傲的,因為回看到現在,他們在種族階級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盡管他們在種族歧視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我們確確實實可以看到,他們取得了巨大進步。黑人在美國已經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對待。美國也已經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中國也需要努力,改變人的觀念和想法,創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會。
同時,片中的鋼琴師給我了很多的啟發。記得以前有一句話叫做:主要看氣質。影片中,無論這位黑人鋼琴師面對多少的刁難,他總是很坦然的去面對。從來不怨天尤人,從來不抱怨。就猶如他選擇了去美國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從來沒有聽他抱怨為什么要來這里,早知道我就不來了云云。或許他心中懷著更大的理想。或許這就是他的氣質。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有時候我們可以控制,有時候我們并不能。如果發生了,我們會怎么面對呢?主要看氣質。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
《綠皮書》觀后感3托尼是一個有著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為酒吧整頓而暫時失業的白人托尼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們要在一起相處兩個月。
托尼是向來不講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從骨子里優雅端莊的文化人,兩個人互相影響著。托尼從一開始不愿意為雪利拎箱子,到后來會真心為雪利著想;雪利從一開始高高在上蓋著毛毯,到后來誤以為托尼要離開而想給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樣把話里的臟字去掉能讓人聽著更舒服,而托尼卻覺得如果別人不想聽他說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
雪利經常會因為自己的膚色遇到很多麻煩,他不能進高檔的餐館,只能在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無論他在臺上怎樣風光,到了臺下,也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老黑”罷了。他會因為自己那“不討人喜歡的膚色,處處受人欺凌惹麻煩,而托尼卻常能替他擺平這一切。
雪利教會了托尼要“站著生活不要跪著賭錢”,雪莉看到托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扔擲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教會了托尼冷靜,并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著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們卻在這,什么都不能做。發泄那點情緒并沒有什么用,只有尊嚴才是永遠的。雪利本來可以去更受歡迎的地方拿著比這里高三倍的工資但他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卻還是選擇這么做。
托尼本來也有著種族歧視,他丟掉了黑人喝過的杯子,但當他看見雪利演出后,卻說:“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訴雪利,他父親說過,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樣去享受。兩人在車內開懷大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雪利笑得這樣開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沒有報酬,但他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往常更開心。
他們從陌生人到工作關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貴優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視清高,也有溫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許有一天你曾經最看不起的人,會是你過 ……此處隱藏7251個字……這也是追求平等的縮影吧,雖然不能改變根深蒂固的成見,但正是一個不斷向好發展的微光…
一個溫暖,詼諧的內核,救贖的不僅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著美麗外殼卻黑暗的靈魂。
《綠皮書》在當下的社會中,不應該是黑人逃避傷害的港灣,更應變成他們爭取權利的通行證。
希望你們,也看看《綠皮書》。
《綠皮書》觀后感13這也是一部關于萍水相逢,一起合作而產生了深厚友誼的電影,也是由真人故事改編。
一個白人被一個黑人博士鋼琴家雇傭開車,他們去美國南方各地演出,在19世紀六十年代,黑人在南方還受到特別大的歧視,找一個白人一起同行是為了得到保護。但是白人是粗人一個,酒吧里的工作人員,黑人是鋼琴家,優雅講究。開始,相處起來磕磕絆絆,為了把綠皮書合同完成,只能互相忍氣吞聲。后來,白人與黑人都開始惹是生非,互相幫忙,他們漸漸理解了對方,開始友好起來。
白人與黑人分屬不同的階層,白人貧窮,黑人富有,白人沒有文化,黑人是個鋼琴家,自然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是截然不同的。
白人開著車吃炸雞,黑人很不喜歡,但白人非要黑人嘗一塊,沒想到,黑人愛上了吃炸雞,在演出地,黑人在餐單上特意讓人準備了炸雞和玉米,黑人為此很開心,從與白人的交往中得到了未曾有的小享受。白人對黑人沒有歧視,當黑人在南方受到歧視挨打時,白人竭力保護,不是出于工作而是出于對黑人的尊重。黑人是同性戀,對此,白人因以前在酒吧工作很是能理解。最后白人很熱情的歡迎黑人在自己家里過熱鬧的圣誕節。黑人在白人這里得到了理解、快樂、與溫暖。
黑人教育白人要誠實,但白人很倔強,堅持地上的玉石自己可以隨便帶走。黑人幫白人給其妻子寫情書,黑人口述,白人書寫,白人與妻子之間的感情更深厚了。黑人與白人被警察抓起來,為了不耽誤演出,黑人給一個高官打了電話,他們被釋放,白人把這看作是可喜的事,而黑人則覺得,為此去求人是一種恥辱。黑人在最后一場演出前去一個餐廳吃飯被拒絕,于是黑人罷演,白人堅決拒絕了餐廳老板的賄賂,與黑人一起離開,去了一家黑人餐廳,在那里黑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讓下層的黑人都享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為了能讓白人在圣誕節趕回家,黑人冒雪代替白人開車。把白人送到家之后,黑人回到自己的豪宅,一片孤獨在等待著自己,于是,黑人帶了酒去參加白人的家庭聚會去了。
事情一件接一件在電影中蜿蜒起伏著,給人帶來了溫暖。人一向愿意各自為政,這一件一件的事就像穿針引線,讓人從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中又燃起了希望。這一路上雖然只是一段時間的相處,但他們的友誼一有了開始,卻一直綿長了下去,友誼發生的條件是兩個人都從彼此之處得到了溫暖與快樂,理解與尊重。
一部情意綿綿的電影,陌生男人之間不止較量,也有更綿長深厚的友誼存在。
《綠皮書》觀后感14如果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著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里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著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脫,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于胸的正義。但卻也有著沖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據。因為沖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溫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你怎么選?
很多人說,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托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托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并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著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松,更灑脫。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后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著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么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溫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綠皮書》觀后感15看了電影《綠皮書》,看完之后能夠引起更多對于現實社會現狀的思考,電影的結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說是一部好的電影,讓你隨著電影的進展完成思想的轉變。
電影是關于兩個男人的故事,但兩個人的背景差距過大,黑人和白人,鋼琴家和司機,富有和落魄。差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段友誼的寶貴程度,讓人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最后的順理成章。
托尼在一開始還是厭惡黑人,從他把黑人水管工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可以看出這是因為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的土壤還很深厚,對黑人的歧視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幾十是像托尼一樣的意大利移民。但戲劇性的是托尼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他選擇了當謝利的司機。當然是絕佳的組合,一個在關鍵時刻足夠靠譜的托尼,保證謝利一路上的安全。謝利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托尼,改變的不只是他的談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閃光點有許多,當他們在前往北卡羅來納的途中,在一處莊園。謝利與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對視,對面的黑人也許在想,這個人為什么跟我們的身份不一樣。但在謝利內心深處,他也有對自己身份的認識恐懼,盡管他是譽滿天下的鋼琴家,甚至在白宮演奏過,但他到底還是一個黑人。他甚至不能夠使用高級場合的廁所,也無法在高級餐廳進餐,僅僅是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許謝利對于自己身份認知也存在困惑,因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著的對黑人的種種不公平對待。而對于托尼,在被存在種族歧視的警察截下時,一開始還能保持冷靜,但當警察說:所謂意大利人與黑人是同一類時,便沖動的打了警察。他們為此發生了爭吵,托尼想要辯解時,謝利一針見血地指出托尼意氣用事的原因。
他們吵吵鬧鬧了一路,爭吵原因不全是因為身份背景的差異,更多的是當時種族歧視思想的蔓延對于每個人的影響。正如風浪中的飄搖小船,時代浪潮裹挾著的個人喪失了太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自己離開固有的環境,才有可能以嶄新的思維思考個人的處境。
最終,謝利博士在圣誕夜拜訪了托尼一家,其樂融融地一起過了一個圣誕節。在這一刻,種族,身份,地位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