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的高中過年的作文集錦七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過年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了,年前的大雪凍不住大街小巷里熱鬧的鞭炮聲,人們的臉上都蕩漾著愉快的笑容。說起過年,免不了提到吃。
對于吃,重慶人更是妙“手”生“花”。大年三十夜,重慶人家里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鲞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重慶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于有富。吃完年夜飯,來看看重慶人過年的活動吧:重慶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跟花爆4種。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跟竹板。
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多為商家所用,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喧染助興的功能。重慶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跟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云會跟絲弦鑼鼓;既無節奏又無言詞的重慶人統稱為亂劈柴。所謂紙鳶就是“鷂兒”。
鷂兒用細竹為骨,制成飛禽形狀,用紙或絹粘在上面,穿上線迎風放飛。重慶人向來心靈手巧,鷂兒的形狀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還有以竹為笛,把它綁在鷂兒的頭上,使風聲入笛,其聲如箏,這種類型的鷂兒才是風箏。另外,過去重慶人還別出新裁地用很長的紙條,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線中,等到鷂兒放到高處,將竹圈跟紙條附線迎風而上,被重慶人稱作燈鷂。龍燈的涵義比較寬泛,說小了它是用紙或絹蒙成各種形狀,能夠為燃燭避風的燈罩;說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燈會的統稱。原先重慶的船燈,一般以細木為骨,扎成船的形狀,再蒙上皮紙或嵌上玻璃;還有馬兒燈,用細竹扎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用紙糊上,分為前后兩截,每截當中點燃一支蠟燭,分別系在兒童前后身上,象騎馬的樣子;再有走馬燈,燈中豎以麥秸,秸下插在細釘當中,燈的上面是紙制的風車,四邊掛著紙剪的人跟馬,用燭煙驅動風車,旋轉燈上的人馬。走馬燈跟船燈,只能懸掛不能行動,而其他形狀的燈則可以隨龍燈大隊一起喧鬧于大街小巷之間。
花爆就是煙花跟爆竹的總稱。最大的稱煙火,要在空曠處搭架引放,以看煙花流熒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點燃后既聽其聲又觀其形;再次是炮杖,尤為少兒所喜,燃放后只為聽其驚心動魄的一響。那時候重慶百姓燃放的花爆,多為花筒,比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鬧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處都可施放的九龍取水、二龍戲珠、白鵝生蛋、老鸛彈霞等等。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老重慶的過年習俗,反映了重慶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重慶人的福氣。
大年三十,年夜。
坐在電腦前,與遠在美國的姐姐漫不經心地用視頻交談著。房外的麻將聲震耳欲聾。弟弟妹妹爭奪玩具時的哭泣混合著電視中新年聯歡晚會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洗劫”著我的耳朵。在這中華傳統佳節到來的這一天,本應該歡天喜地的我,卻不知為何,心中蔓延著一股酸澀而又冰涼的滋味。
也許是家中太過于吵鬧,使我的心無法平靜下來吧?這樣想著,我穿好了外套,戴上了帽子,悄悄地走出了家門。
室外冰涼刺骨的寒風呼嘯著刮過,使我一陣顫抖,猶豫了幾秒,還是走出了大樓。原本處于溫室中的我突然進入到這樣冰冷的環境里,雖有種不適的感覺,但卻覺得心靜下來了很多很多。
漫無目的地往前走著,街道兩旁房內的麻將聲依然不絕于耳。街上幾乎沒有人影,偶爾只有一臺車飛奔而過。突然,曾經過年時的場景躍然于我的腦海,心,仿佛被出動了某個柔軟的角落,記憶如潮水般涌出……
大街上人來人往,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孩子們也仗著大人們無暇顧及自己,四處亂竄。長輩忙著給孩子們分發著紅包,拿到紅包的孩子,總會綻放出最天真的笑容,爆竹的聲音響徹云霄,美麗燦爛的煙花灑滿了廣闊的天空。歡呼聲與笑聲匯成歡樂的海洋,人們互相祝福著,來年,平安,吉祥,幸福,安康……過年時那應有的甜蜜與幸福的味道,蔓延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猛然撞到了一根冰冷的欄桿,才回過神來。看著那依舊清冷的大街,聽著那嘈雜的麻將聲,望著那偶爾匆忙而過的冰冷的面孔,突然覺得有些諷刺。我點燃了一個“二踢腿”,希望它能喚起人們的一點回憶,可它卻沉默了,仿佛在思索著什么……
一戶戶冰冷的大門緊閉著,如同每一個人的心門,華夏兒女啊,這就是你們對傳承了千年的傳統佳節的發揚與繼承?讓高科技的產品代替了親切的面對面問候,讓電子娛樂工具取代了曾經的快樂,你們不覺得少了些什么、丟失了些什么嗎?你們是否在視珠玉如糞土啊!
在大年的這一天里,我卻品嘗到了本不該嘗到的,一種冰涼、酸澀的味道……可我卻期待著,期待著有朝一日,過年時本該擁有的快樂與幸福,能夠重臨我的心間……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是大家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話說得好:“大人望種田啊,小孩望過年啊。”過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餃子、放鞭炮、還有更實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壓歲錢了。
今年過年我就學習包餃子了,我跟著媽媽到了姑媽家。媽媽首先走進廚房興致勃勃的幫姑媽包餃子,我閑著沒事干也來到廚房學著包起了餃子。我看見媽媽把包面皮攤開放上瘦肉料然后卷起皮子,做成了一個彎彎的大餃子,我也學著她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我包了一個歪歪扭扭的餃子。媽媽悄悄的在我的餃子里放了一枚硬幣,我也乘著媽媽不注意也在她的餃子里放了硬幣。不一會大家就在說說笑笑中將餃子包完了。過了一會我聽見姑媽叫著:“吃餃子了”。我的姐姐妹妹們都等不及的跑過來。媽媽笑著說:“今天我要嘗嘗我兒子的餃子”。我也高聲叫起來:“我也要嘗嘗我自己的餃子”。媽媽“笑里藏刀”地笑起來了。我也咪咪地笑著。媽媽一口咬下去,我兩眼看著媽媽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媽媽異口同聲地說:“我的餃子里怎么也有硬幣啊?”這時可把大家都給樂壞了。
到了晚上,姑媽說:“給壓歲錢了哦”我一聽,第一個沖了上去。姑媽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紅包,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一看里面放著一個紙條。我看了一看,條子上面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哎!”還是二爹豪爽地給了大家一個大紅包,我打開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樂壞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們最淘氣了,她們三個可在我家里是出了名的“淘氣三劍客”啊!她們對我說:“哥哥大家也送給你一個紅包”,我想今天她們給我送紅包,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啊!這里面肯定有鬼,于是我想了想就把紅包對著她們一打開,突然一只只蟲子向她們面前跳過去。她們嚇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后邊哈哈大笑。
你們看,這個春節夠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謎語等等活動都是在大家家里開展的,房間里一直充滿著歡聲笑語。
如果問大家哪天最熱鬧,大家的答案一定是春節。我喜歡過春節,為什么呢?請聽我細細道來。
春節前夕,大人們就會準備好多好多的牛羊肉,蔬菜,水果。我們可以貼對子,春聯。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于歲首的故事,臘月跟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農閑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么春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云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于事,萬年知道后,忍不住帶著日晷儀跟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跟漏壺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后,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歷,后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要說過年的氣息,那就是在臘月初八之后,才漸漸地越來越濃。對于我們小孩子,因為臘八節就可以吃上臘八粥了,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這簡直就是神仙過的日子了。
當地對于臘八節有諺語:臘月八,殺北瓜(有的地方叫南瓜)。又有:臘月八,米湯香的叫刮刮,沒米湯,殺老鴨。我不知道,在山大溝深的隴南地區,本來是很少有人養鴨子的,為什么要沒米湯殺老鴨。后來,我想,可能是為了押韻吧,因詞害義,讓后世人費解。但是,這一點也不會影響我們對臘八節的期盼。在我們當地,現在的臘八粥內容很豐富,不亞于八寶粥之類的馳名商品。但是,在我們小時候過臘八節,一般地就只是黃米和大米兩樣煮的粥,好一些的家庭,能用純粹的大米和一點花生、大豆煮臘八粥,在當時就是最好的臘八粥了。
吃了臘八粥,往往家里大人就會安排大一些的孩子,端上一碗臘八粥,拿上砍柴刀,帶領小一些的孩子去給樹喂飯。小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三哥,帶著四哥和我,有時還會帶上二大家的兩個孩子(當地將父親的兄弟稱作大,排行老幾,就叫幾大),這時,就要到兩家的果樹的地方,往往是要轉大半個村子。到得樹前,先由三哥用柴刀從高到低依次在樹的主干上砍一些傷疤,使樹皮翻起。然后,由四哥或者我站到樹干前方之后,由三哥用勺子將臘八粥仔細地灌到翻起樹皮中,一邊給樹喂飯,一邊“問”樹:“今年接不接果?”,站在樹干前方的四哥或者我就會回答:“接咧!”又問:“接多少?”回答:“接萬萬千千!”喂完一棵樹之后,又到另一棵樹跟前,再給另一棵樹喂飯。通常都是給核桃樹或者柿子樹喂飯,也有給蘋果樹、梨樹喂飯的。果然,來年,喂了飯的樹就會接很多的果實。記得有一年,是我和四哥去給樹喂飯的,四哥就將一棵核桃樹砍了很多的傷疤,回家后,我給父親告了密,父親就狠狠地說了四哥一頓。
但是在第二年,那棵砍得狠得樹,卻是掛了比任何一年都要多的核桃,我們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以前,我總認為給樹喂飯是屬于迷信之類的活動。直到后來,在我當了電視臺的記者以后,有一回,隨農技人員下鄉去采寫培訓果農的新聞,講課結束后,一位果農咨詢:一顆核桃樹長得很茂盛,但是每年卻只接稀稀得果子。技術人員告訴他,這是樹的營養過剩,可以在樹的主干上砍一些口子,抑制營養的輸送。我不知道那位果農照做了之后是不是增產了,但是,我知道了我們小時候給樹喂飯可能也是這個道理吧!我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也許他們只是發現給樹喂飯能增加產量,卻不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但是,給樹喂飯的習俗卻一直延續了下來,留給童年的我許多有趣的記憶。
記憶中的臘八粥雖然簡陋,但是很香,很香。
大年三十,不是每個人都親身經歷過的嗎?是啊!大年三十是一個非常快樂的日子,孩子們都會穿上自己心愛的新棉襖。
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忙里忙外,當然,我家也不例外。一開始,我我家就分工,我和哥哥去買蔬菜,爸爸和祖母去買肉,伯伯去買飲料和啤酒,伯娘、媽媽還有大廚爺爺就在家煮飯。
我和哥哥買了芹菜、西紅柿、藕、白菜等很多蔬菜。爸爸和祖母買了牛肉、雞肉、羊肉、新鮮豬肉,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鹵菜,比如:小肚、鹵雞、鹵藕、鹵鴨脖、鹵雞爪。伯伯買了營養快線、鮮橙多、啤酒、密桃汁等。
東西都買齊了,回家后,我們又開始分工了,我切菜,爺爺和媽媽炒菜,伯娘和祖母看火,哥哥就帶著弟弟玩,爸爸和伯伯去買煙花和爆竹。
“吃飯了!”祖母說,我們紛紛把飯菜端到桌上去。
開始吃年飯了,我們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飯,我開始敬酒了,不過,我不會喝酒,所以以飲料做為酒。
我給爺爺祖母的敬酒詞是:祝您們身體健康,越活越年青。祖母說:“你也要好好學習”。我點了點頭。
給伯伯伯娘的敬酒詞是:祝你們在新的一年里好運連連,中大獎,發大財。伯娘說:“謝謝。”給哥哥和弟弟的敬酒詞是:祝你們學習進步,在新的一年里考試能取得好成績。哥哥說:“謝謝,你也要一樣。”弟弟說:“噢,謝謝姐姐。”我給父母的不是敬酒詞,而是感恩詞:謝謝你們的養育之恩,您的女兒,一生都不會忘記。媽媽說:“只要你的學習好,我們付出任何代價都可以。”
我的敬酒詞完了,接下來只有哥哥在敬了,他給爺爺祖母的敬酒詞跟我相同,又敬我和弟弟了;祝你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哥哥也敬完了,我們一家人在吃飯時又講了關于過年走人家的事。哎!你們說我們這一家子熱不熱鬧啊!
一會兒,我們吃完飯后。我想,干了一上午的活,也該放松放松了,于是我就讓爸爸把爆竹拿出來放,放著放著,過年的味兒越來越濃了。
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吃完晚飯就放煙花,看著看著,我家也開始放了,叭—叭—叭,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煙花爆開了,就像傳說中的天女散花似著飄在空中。
一會兒,天空中五彩繽紛的煙花就像彩燈似的一閃一閃地。一會兒就不見了。
看完煙花,我們就到客廳去看聯歡晚會,我們一家人一會有說有笑的,全家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是多么幸福啊!
一年一度的春節在期盼中如約而至,兔年蹦蹦跳跳的向大家走來,過年了。
記得小時候,總是很盼望過年,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拿壓歲錢,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快樂的事,總是伴隨著春節一起到來。不過,長大了以后,很多的習慣都隨著時間流逝而一起消失了,但唯有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春晚的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在生活中沒有改變。
現在很多人都在批判春晚的質量下降,不再像以前那么精彩,而是變得很無聊,其實我覺得,不管怎樣,春晚的節目都是經過層層選撥、重重彩排出來的,里面都包含了導演和演員的付出和汗水。即使是出于對他們的尊重,大家也應該抱著一種感謝的心態去欣賞,即使不如大家想象中的完美。
過一年,又長了一歲,可是越大,就越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拜年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種多樣,從電話拜年到手機短信拜年,再到今年流行的微博拜年,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輕輕松松的給朋友家人百拜年問候,也正是因為這個,大街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拜年的人也越來越少。大年初一,除了清晨幾聲寂寥的炮響以外,街道上顯得冷冷清清。無可厚非,信息通訊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與此同時,是不是也淡薄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過年和好久不見的同學們一起去放煙花,煙花在天空中美麗的綻放,照亮了大家燦爛的笑容,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也浮現在腦海中,凜冽的寒風吹過,但心府卻泛起了陣陣溫暖,我很慶幸,大家一起長大,大家那么熟悉。對著美麗的煙花祈禱:大家的友誼地久天長。
其實已經過了很多個年了,但每到過年的時候,還總是會小小的激動以下,不知道是發自內心的,還是一種習慣性的激動。可是不管怎樣,我還是很喜歡這個節目,畢竟在這個節目里,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