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的二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動手做做看》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篇閱讀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朗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為什么。目的是讓孩子們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于創造”。《動手做做看》是本組單元的首篇課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生動教材。
二、說學情
1、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句,積累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等
三、說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及第一課時目標完成情況,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⑴理解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
⑵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興趣。
2、能力目標: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能比較認真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行為。
3、情感目標:
⑴感受動手做的樂趣,認識動手做的意義。
⑵喚起學生善于思考、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確立重點:
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了解科學家的真正目的,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四、說教法、學法
基于上述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與學生心理及認知特點。我采用了自主讀書、主動探究、朗讀感悟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中去體驗、思考、領悟,并啟動師評、自評、學生互評等多形式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說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設身體驗
2、學習課文,深入探究
3、角色朗讀,深化感悟
4、總結評價,回味升華
5、布置作業,積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設身體驗
《動手做做看》既是課題,又是文章主題,我便順水推舟如下導入:“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第13課《動手做做看》,請大家先來動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如此直截了當,一語雙關,不但節省了時間,而且呼應課題。
接著,我以“偷梁換柱”之法,將文中科學家向小朋友提出的問題拿來考學生,創設一個師生問答的教學情境。課堂上,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可算作一種知識權威。學生與文中小朋友的年齡相仿,有著相類似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和心理活動與文中有著極強的雷同性。這樣,就利于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下一步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和感情朗讀打好基礎。
(二)學習課文,深入探究情境之后,教師由權威搖身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笑問:“剛才老師提的問題,你們不覺得熟悉么?在哪見過?”在學生恍然大悟間,教學戲劇性的進入第二程序。學生此時學習習興趣倍增,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
第二程序是全課的重點部分,教學的三維目標要在這里實施體現,教學重、難點也要在這一程序中解決。諸多目標若想做到“剪不斷,理還亂”,就得像蜘蛛結網那樣──圍繞一個中心,有序地連線,恰當的打結,將教學的過程組成有機整體。基于此,我確立了“邏輯推進,各個擊破”的教學策略。將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點分散到兩大環節中,如:第一大環節(1~5自然段)圍繞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從幾個小朋友不同的表現著手。第二大環節(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緒變化,以人物對話為切入點。如此,每個環節都圍繞課文內容這個中心,有序地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朗讀感悟,并恰當的運用討論、交流、實驗、評價、點撥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手段,隨著課文情節的發展,相機落實各項目標,解決教學重點,并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完成難點的突破。
(三)角色朗讀,深化感悟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依據上述理念,這一程序中,我讓學生進入角色,再次感受、體驗,將領悟內化,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同時啟用多形式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鞏固教學重點,落實能力目標。
(四)總結評價,回味升華
這一程序設計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回味教學難點。并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五)布置作業,積累延伸
1.收集背誦科學家的名言;
2.閱讀故事《小馬過河》、《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和其他科學家故事;
3.動手做做自己曾經猜想而未經證實的小實驗。
六、說板書
本課板書在設計上力求簡潔、直觀、條理清晰。既概括本課要點,又便于學生理解記憶,進而輔助教序,提高學習效率。
13、動手做做看
伊琳娜:生氣→→哄騙→→動手做了做。
伊琳娜:笑了→→不是哄騙→→明白一個道理。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葡萄溝》介紹了位于我國新疆吐魯番的水果之鄉──葡萄溝。課文圍繞總結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了四個內容
1、葡萄溝盛產水果:
那里不僅有人們最喜愛的葡萄,還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
2、葡萄溝生產的葡萄干:
色鮮、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3、葡萄溝景色美麗、獨特:
夏季,種在梯田里的葡萄長出了茂密的枝葉,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綠葉底下,十分美麗(第二自然段)。
4、葡萄溝不僅物產豐富、景色美麗,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別好:
淳樸的維吾爾族老鄉非常熱情好客,當葡萄成熟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拿出最甜的葡萄讓 ……此處隱藏12550個字……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處處洋溢著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熏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叉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了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為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著讓學生領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本課教學采用圖文結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1、激情導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發探究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脈絡,了解故事內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⑴ 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后,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才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發出“這么美的花,多么可憐。”、“多么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計,學生在反復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為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是閱讀具有參差性。
⑵ 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為他的美麗與弱小后,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么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托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么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第二句:“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才是因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為自然中的和諧。
⑶ 變換句式,回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后的自豪與喜悅。最后,江本環節回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才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維,升華情感:
“薩沙帶著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為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么,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后,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著別人的關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五、說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把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后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在抓住野薔薇“無理的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么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么做?”讓學生有一種發乎內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長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為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局部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構,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為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