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法分配律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說課稿1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將乘法分配律與傳統的相遇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識,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等方法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學習這部分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后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新的數學改革強調,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發現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義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為此在理論算術中又稱之為乘法的分配性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難點也確定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夠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接著學習"乘法分配律"不會覺得太難,但是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還是一個薄弱的環節。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和學情,本節課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學會解答相遇問題,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標:
借助已有經驗和具體運算,初步學會用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等數學方法學習知識。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學方法
在設計求平均數的教學時,利用問題情境,以解決問題為線索,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思、多說、多練,使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自學、運用等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通過學生多思、多說、多練,積極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學程序 (共分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你了解我國高速公路的一些情況嗎?山東境內有哪幾條主要的高速公路?你知道濟青高速公路的情況嗎?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師簡要介紹我國及山東省高速公路發展情況。(板書課題)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你從圖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有關乘法的問題)
學生交流,師適當板書: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
【青島版教材的一大特點是:()突出問題意識的培養。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入學生進入學習過程。】
緊接著進入第二環節:
二、合作探索,發現規律
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和具體運算,在觀察、猜想、比較、歸納、驗證、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體可分四步進行:
1、解決問題
師::"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學生先獨立思考,小組探究,全班交流:求濟青高速公路全長就是求兩輛車兩小時行駛的路程和。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一步借助課件或畫出線段圖,表示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兩種思路。學生獨立列式計算,集體交流后,師適當板書。一種思路是先求每輛車分別行駛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長。110×2+90×2=400(千米)。一種是先求兩輛車1小時行駛的路程和,再求2小時行駛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觀察猜想
師:觀察、比較上面兩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思考交流,師引導學生重點從計算結果、算式的結構和計算方法上進行比較。
師:根據前面所學的定律,結合剛才的發現,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驗證猜想:
你們能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嗎?
學生小組合作,舉例驗證,并進行記錄,全班匯報交流。
師:你們真了不起!剛才你們發現的規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這個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學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寫算式。驗證揭示了這些例子共同特點,就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等于和里的每一個加數……在舉例驗證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使用計算器。
4、用字母表示規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來嗎? 學生嘗試表示,師板書。
再次凸現乘法分配律的含義:(a+b)·c=a·c+b·c.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第一題,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指生交流是怎么鏈接的,為什么這樣鏈接?
2、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說說這樣填寫的理由。
3、第三題,學生獨立判斷對錯,在小組內交流結果,說說錯的原因并將錯誤的算式進行糾正。
四、總結評價
師:這節課上你有什么收獲?你能評價一下你和小組同學的表現嗎?
板書設計: 濟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a+b)。c = a.c+b.c
綜觀上述設計,在創設情景中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 ——通過猜想驗證鞏固規律 ——簡單運用規律。我執教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已有兩年,在課堂教學中實踐了上述教學流程,并不斷地充實、完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數學課堂"活"起來。通過這樣精心的安排,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特點,呈現了數學思維規律的探索過程。
乘法分配律說課稿2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 ……此處隱藏25686個字……的難度。更加突出這節的重難點(即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運用),而不是解決問題。學生提取出有價值信息后,給學生出示一個完整的實際問題,有利于讓學生下一步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匯報方法,兩種不同的方法出現后,引導學生觀察兩種方法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學生會發現兩種方法思路不同,結果相同。由于學生有前面的學習經驗,很容易就能把(4+2)*25和4*25+2*25用“=”連接起來。接下來就是引導學生一步步分析等號兩邊的算式,左邊的算式先算什么?先算4+2=6。6*25表示什么?表示6個25是多少?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個25加2個25是多少?也就是6個25是多少。我引導學生利用乘法的意義,一步步地追問后,讓學生懂得4個25加2個25就等于6個25,所以等號兩邊相等。這是第二次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率了。但并不急于揭示定律,因為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還需要做進一步的鋪墊。
于是我設計了“是不是任何三個數組成這樣的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這再次激起學生的思考,強烈的探究欲望引導著他們馬上想驗證一下,我順水推舟地讓他們在小組里寫寫試試。小組中有的同學喜歡用大數、有的同學喜歡用小一點的數、有的同學則喜歡用1、10、99這樣的特殊數,無論怎樣他們都通過自己的驗證和同學的交流中感受到了,這條規律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3.總結定律
這個時候再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條規律就水到渠成了。當然學生的語言并不規范。我會引導學生一步步說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就等于把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邊說邊板書,尤其是表示分配的時候用彩色箭頭標明怎樣分配,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隨后板書課題,就更突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
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并不難,但是有可能出現(a+b)*c=a*c+b*c或a*(b+c)= a*b+ a*c,都要列出來給予肯定。
(三)對比理解,鞏固應用
1.呼應口算,體會價值
做練習之前,我設計了一個回歸口算的小環節。讓學生再看上課之初不好算的那兩道口算題。學完定律后,再看到(8+4)*25,自然會想到用分配的方法,見到3*12+7*12會想到3個12加7個12,其實就是10個12,就得120。這樣的前后呼應設計,既使課堂顯得完整,又讓學生開始的疑惑解開,有種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和成功,從而真正深刻體會到乘法分配律的好處。
2.對比定律,加強理解
與乘法結合律的對比,是基于我往年的教學經驗,學生經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用混的現象。比如:44*25=(40+4)*25=40*25*4*25=1000*100=100000。所以,我讓學生找出他們的不同點。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兩條定律,以便日后準確運用。
3.多種聯系,鞏固應用
判斷和填空的練習,旨在進一步對比區分,鞏固乘法分配律。買衣服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練習。
簡便計算中,我設計了分配律正運用的練習,逆運用的練習,減法的分配練習,以及三個乘法合并的練習。一個比一個難,每個都有挑戰性,有讓學生蹦一蹦夠得著,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感,也培養了學生的類推遷移能力。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說一說學習這節課的收獲,學生的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老師都應給予肯定。
其次我提出了45*99+45,35*102,23*99這樣需要稍加變化才能運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下節練習課做好鋪墊。
乘法分配律說課稿15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將乘法分配律與購買球衣、球褲等應用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歸納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猜想、驗證、歸納等方法解決問題,以提高教學效率。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后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新的數學改革強調,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歸納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義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因為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對一些小朋友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夠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接著學習“乘法分配律”不會覺得太難,但是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還是一個薄弱的環節。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本節課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并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已有經驗和具體運算,初步學會用猜想、驗證、歸納等數學方法學習知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簡便計算的過程,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多種教法和學法有機的結合。我主要采用發現教學法和發現學習法,引領學生自己動手,在探索交流中去發現一般規律、去思考問題本質、敢于質疑。
四、說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4大環節。
第一環節:以兩道應用題作為復習,分別包含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運用,既對先前學習的定律作簡單回顧,也體驗了算法多樣化。
第二環節:創設情景。在這一環節中我依據兒童心里特征和認知規律,巧妙地從生活購物中引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出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動手獨立嘗試計算出結果后互相交流,要求學生說說算式的意義。
這中間包含乘法分配律以及它的逆運算,學生在計算的同時感受采用不同算法帶來的方便。與此同時,有些小朋友能從中發現規律,就利用這樣的機會對猜想進行驗證。在豐富的素材的積累上,以不完全歸納法得出乘法分配率,并用a、b、c來表示這個規律。
第三環節:基礎練習與鞏固應用,本環節我設計多層次的練習,如:填空、判斷正誤,這可以加深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記憶;“看誰算得最快”組塊練習,體會分配率計算的簡便。
最后,第四環節: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和問題。有的同學說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學說學會用乘法分配律了。不僅如此,學生也可以提出質疑。比如: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等。這就是課堂的延伸,知識的延續,這中間可能會出現很有價值的實際問題。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