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說教材分析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詩共有6個小節。第一小節與第六小節詩內容的反復,首尾呼應,都是寫可愛的祖國號召少年兒童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第二、三、四、五小節寫只要少年兒童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大自然會給他們以豐富的饋贈。
2、說教育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對課文語言的品味的過程中,感受世界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朗讀品味語言文字,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3、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然,贊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根據課文特色和課標精神,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是考慮到以下三方面:把握詩意;領悟意境;超越課本。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通過畫讀、問、悟、創,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詩歌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一)示錯解題,導讀課文。(二)自學探究,知讀課文。(三)總結激疑,賞讀課文。(四)超越文本,創作課文
(一)示錯解題,導讀課文。
因為“錯誤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注意到”,所以我設計了在板書課題時故意少寫“綠色”兩個字,引起學生注意,并能更順其自然的引出學生提問“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和“課本是打開讀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樣“打開”的呢”等核心問題?
然后我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層層深入的“讀”詩歌的語言與情感,引導學生有的放矢的“悟”詩歌的意境與情懷。
(二)自學探究,知讀課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主要考慮要讓學生先整體把握詩歌的結構,再細細的去品讀文本內容。然后為了更好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我把導入時學生提到的主線問題由淺入深的呈現出來,真正達到學生自讀自悟的效果。
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三個問題:1)自讀詩歌,整體品讀。
2)補充:(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你能說說文章結構嗎?
3)在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里,我們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學生在自學和與老師的共同交流中,找到(祖國號召我們)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后,再讓學生討論詩歌結構就成了顯而易見的事。讀悟第一、第六小節。教師通過講述,告訴學生這兩小節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詩歌里面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反復。這兩小節完全一樣,但是表達的含義有所不同:第一小節首先描繪了“大自然綠色課本”的美麗神奇,吸引讀者走了進去;而第六小節既呼應了開頭,又總結了全文。使得學生對詩歌寫作的修辭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考慮到“與孩子相處時,我們有必要考慮創造性問題。我們要尋找一些方法來鼓勵孩子學習或增強理解力。”詩歌的語言凝練、簡潔,跳躍性強。賞讀詩歌不能只滿足于理解字詞的意思,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還要走進詩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和詩人一道,游覽名山大川,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對詩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領悟詩歌的內涵。我設計了第三個的問題,“在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里,我們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學生依據課文詩歌中的內容,分別找出了“空氣、翠竹、松柏、果園、沃野鳴禽、野花、青山、綠水、云錦”等表示景物的詞語。點撥概括,適時指導朗讀:“大自然是什么樣的?大自然如此美麗、絢麗、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來嗎?讓我們身臨其境,也到美麗、絢麗、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歡樂和溫馨。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
(三)總結激疑,賞讀課文。
這時要不失時機的進入第三個“總結激疑,賞讀課文”環節。
這里設計了三處激疑,實際就是圍繞學生在讀題之初提到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滲透解決。讓學生更有主體意識,更有主動學習的意識。
第一處激疑賞讀:“大自然到底是什么顏色的?課題中為什么說是綠色的?”
“同學們用那么多美妙的詞語來概括形容大自然,我卻根據文題想說,大自然是綠色的。你同意嗎?大自然還有其他顏色嗎?讓我們用詩歌一般的'語言來說一說。這個問題的設計是想讓學生超越課本,在用心思考、全面感悟大自然的同時,不但語言能力得到訓練,而且增強了對大自然的美的認識。進一步提出:那為什么詩歌題目中卻用到了“綠色”?要學生認識到綠色代表生命的顏色,大自然是充滿生命力,充滿希望的,從而激發學生對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熱愛。
“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啊,你讓我們怎能不熱愛。我們禁不住要走進您的懷抱,去體會您的美好了。讓我們齊讀課文,讀出大自然的美,讀出我們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第二處激疑賞讀:“大自然這課本如何打開?打開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在自學中明確“打開”就是“去呼吸、去發現、去描繪、聽一聽、攀登吧、前進吧”,祖國號召我們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也就是叫我們到大自然中聞、看、畫、聽、登、走。讓詩歌原來凝練、簡潔、跳躍性強的詞語,就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連貫性很強、立體的、鮮活的畫面,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真的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得就是既要向課本學習,還要向自然學習,知識無處不在,關鍵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顆勇于探索的心靈。我們一定會響應號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發現、去描繪、聽一聽、攀登吧、前進吧”,請同學帶著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讀2—5節。師提醒語調熱烈、高昂、歡快,要蘊含興奮的心情和贊美的感情,再次分別叫喜歡讀2—5節的人站立起來齊讀。
第三次激疑賞讀:為什么把自然比作課本?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自然”與“課本”的相同點,很容易地認識到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大自然中隱藏著無數的秘密。同時,進一步提出“既然說大自然中有知識,那么,你覺得大自然是一本什么樣的課本?”擴展學生對大自然認識與感悟,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探索的好奇,對領略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努力。
(四)超越文本,創作詩歌
引發學生思考:“在我們的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綠色的課本等待我們去打開,我們將如何打開更多的自然的課本?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寫出你心中對大自然的理解!進行我們自己的詩歌創作。”
“讀得美,悟得真,寫的好。”是我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學生們在充分感悟詩情、語意之后,難道不正需要這種筆端的抒發嗎?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但加強了詩歌的仿寫、創作能力,同時更加深了對詩歌理解,對詩情的領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多么富有號召力的召喚。我們應憑借教材,激發學生的熱情,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空間,這既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正如書中說的“沒有什么比擁有熱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對教學充滿渴望與興奮,學生們就會對學習你所教的課程興奮無比。我們必須鼓勵和鞭策他們,使他們渴望學習,期盼成功。”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立足文本,超越課堂,回歸自然,多渠道、多途徑地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
然,贊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方面,我力求簡單明了,圍繞詩題“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展開學習主線,讓學生明了的感受到,我們要跟隨召喚,走進這充滿無限生機的大自然中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探索更多的秘密。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詩共有6個小節第一小節與第六小節詩內容的反復,首尾呼應,都是寫可愛的祖國號召少年兒童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第二、三、四、五小節寫只要少年兒童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大自然會給他們以豐富的饋贈
2、說教育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對課文語言的品味的過程中,感受世界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朗讀品味語言文字,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3、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然,贊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根據課文特色和課標精神,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是,考慮到以下三方面:把握詩意;領悟意境;超越課本。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通過畫、讀、想、悟,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詩歌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一)復習導入(二)把握詩意;領悟意境(三)整體誦讀,合作探究(四)超越文本,拓展升華
(一)復習導入環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遵循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的原則,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里,我們能看到什么?體會到什么呢?為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做好鋪墊。
(二)把握詩意;領悟意境
教學讀悟課文的第二小節中,考慮到“與孩子相處時,我們有必要考慮創造性問題。我們要尋找一些方法來鼓勵孩子學習或增強理解力。”詩歌的語言凝練、簡潔,跳躍性強。賞讀詩歌不能只滿足于理解字詞的意思,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還要走進詩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和詩人一道,游覽名山大川,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對詩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領悟詩歌的內涵。我設計了以下的問題,“在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里,我們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學生依據課文詩歌中的內容,分別找出了“翠竹、松柏、果園、沃野”等表示景物的詞語。之后在讓學生分別說出這些景物的特點,自由朗讀這一小節,邊讀邊想象這些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對這一過程的設計,通過先抓景物,再抓特點,接著抓想象,既抓了語言文字,又訓練了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還培養了想象力。教師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邊朗讀邊想象,暢談體會,相互提示,豐富、發展、深化、升華想象。如此一來,原來凝練、簡潔、跳躍性強的詞語,就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連貫性很強、立體的、鮮活的畫面。學生在想象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
在教學詩歌的第三到五小節的學習采取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出示文中的插圖:大家來欣賞這張圖片,如果你來到這里,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從青山、綠水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從天空、大地熱情的招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師適當的點撥為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文中插圖,再聯系課文填空。多美的畫面啊!你看,()的天空,()的草地;你聽,黃鸝(),小溪();你聞,空氣中還彌漫著();還有那(),這大自然就像是()!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相信他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讀悟第一、第六小節。教師通過講述,告訴學生這兩小節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詩歌里面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反復。這兩小節完全一樣,但是表達的含義有所不同:第一小節首先描繪了“大自然綠色課本”的美麗神奇,吸引讀者走了進去;而第六小節既呼應了開頭,又總結了全文。使得學生對詩歌寫作的修辭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整體誦讀,合作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采用了配樂范讀,學生閉目傾聽想象畫面。并讓學生在配樂下有感情的朗讀,鼓勵背誦。讓學生們合作探究: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是“綠色的課本”?你喜歡這“綠色的課本”嗎?為什么?對于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音樂的輔助效果有時可以超過語言的描述。在輕快活潑的音樂渲染中,學生美美地讀,靜靜地想,默默地思。馳騁在文字的世界,飛揚在想象的天地,學生的收獲是豐厚的。回歸整體的合作探究,也讓心靈的體悟更為清晰明朗。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華
設計教學的最后一部分,超越文本,拓展升華,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繪畫、觀賞、攝影、寫作等途徑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感受自然的美麗,獲取豐富的知識,增長才干。在隊會課上交流自己在“綠色課本”中的收獲。“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多么富有號召力的召喚。我們應憑借教材,激發學生的熱情,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空間,這既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書中說得好:正如書中說的“沒有什么比擁有熱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對教學充滿渴望與興奮,學生們就會對學習你所教的課程興奮無比。我們必須鼓勵和鞭策他們,使他們渴望學習,期盼成功。”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立足文本,超越課堂,回歸自然,多渠道、多途徑地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然,贊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方面,我力求簡單明了,將詩歌的二至五小節內容中,作者圍繞“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來展示大自然絢麗和神奇的景色。
教研組意見:
1、本著讀通讀順課文的目標采用不同要求的讀讓學生反復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言簡意賅,意蘊美。
2、真正地體會到教者研讀文本的重要,只有教師自己真正地走進了文本才能引領孩子們跟進,才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3、引導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上課伊始,老師范讀課文后,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指生分節朗讀課文。研讀過程中朗讀課文的形式更是多樣。
個人反思: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讀代講。通過引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進一步感悟詩情,體會到探索大自然的樂趣。同時,在閱讀文本時,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這堂課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機,如此的令人熱愛,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學詩歌時,不是就詩歌而教詩歌,而是要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詩歌是思維的跳躍,詩歌是情感的迸發,課上教師應引導學生的身心與詩歌語言文字碰撞,從而有心靈上的體驗,那這本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會給予我們更多。課堂上應重點突出,教者應將學生引向知識的盲點并解決。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