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
劉禹錫是唐朝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盡管是初一年級的閱讀課文,卻是初三年級的中考默寫篇目,也是鑒賞篇目。也就是說從應試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結合本單元剛剛學習過白居易的《詩二首》,和下一單元即將學習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再結合劉禹錫、白居易以及柳宗元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們不禁會思考:為什么有才華,為民請命的古代文人常常會遭到貶謫的命運,他們是如何面對這種人生打擊的。
本首詩歌的教學,既要符合本單元的要求,即讀讀背背,賞析詩歌的意思,還想通過介紹劉禹錫個人的際遇、與兩位好友的關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經歷,來引發學生思考,并感受像劉禹錫這類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曠達開朗,奮發自勵的情懷。
教學目的: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陳代謝的自然哲理,以及現在對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曠達開朗,奮發自勵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詩人的別號:
李白:詩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杜甫:詩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居易:詩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寫詩刻苦成魔一般,當時的人們稱他“詩魔”。詩人間也有互送別稱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詩豪”的別稱。)
提問:詩豪是誰呢?(劉禹錫)
2、劉禹錫的簡介:(先讓學生說說所知道的情況)
陋室主人劉禹錫:
中唐詩人,洛陽人,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政治家,字夢得,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被白居易稱為“詩豪”。于詩與白居易合稱為“劉白”,二人唱和詩結集為《劉白唱和集》。于文與柳宗元合稱為“劉柳”。作品有《劉賓客集》《劉夢得文集》。
二、釋題。
白居易和劉禹錫同朝為官,相互認識么?關系如何?(學生根據詩歌題目回答)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板書):
酬:答謝,這里指以詩回贈。樂天:白居易的字。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樣。如:見諒,見教。見贈:白居易贈送給劉禹錫的詩作。即:酬謝白居易在揚州初逢時的席上贈送給我的詩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贈詩)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這四句詩,對劉禹錫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無限感慨和不平——你遠在邊遠之地,過著寂寞的生活,滿朝那么多官員,唯獨你多次被貶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卻偏偏遭逢不公的對待,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憤與對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見其直率與坦誠,亦見其與劉禹錫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寶歷二年(827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回洛陽,途中在揚州遇見了從蘇州刺史任上回洛陽的白居易。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賦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因此白居易稱劉為“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也寫下了一首詩作為酬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回贈之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三、指導朗讀詩歌。
1.學生聽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誦讀節奏。
2、自由誦讀詩歌,根據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詩人的經歷。
四、指導理解賞析。
首聯,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帶,這里指詩人的貶居之地。棄置身:棄置,拋棄,這里指被貶官離京。棄置身,被拋棄的人。三字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滿。詩一開頭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板書:首聯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永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敗被殺,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屬楚國,多水)司馬。815年曾被招回長安,因游玄都觀看桃花作《戲贈看花諸君子》詩譏刺權貴,又被貶為連州(在今廣東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轉任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古代屬巴國,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從805年被朝廷貶職,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職,其間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來兩度遭貶,一直在遠離京城的荒僻之地為官,心中感慨萬端。
在遭貶謫的日子里,詩人的心態如何,生活狀態怎樣?
(PPT出示)
戲贈看花諸君子
唐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頷聯:第三、四句:懷舊:懷念老朋友。聞笛賦:指晉人向秀所作《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詩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板書:頷聯運用典故,世事變遷)
了解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三人的經歷:
白居易:(772~846),800年29歲時與元稹同中進士,815年被貶謫為被貶為江州司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太子太傅。
劉禹錫:(772-842),與柳宗元同年中進士,805被貶朗州司馬,晚年(827)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
柳宗元:(773—819),793年20歲中進士,805年貶邵州刺史,又出為柳州刺史。
頸聯:第五、六句:表達的思想感情頗為曲折復雜。針對白居易的同情和嘆惋,詩人吟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嘆息,說自己已如“沉舟”、“病樹”,只好看著別人紛 ……此處隱藏1499個字……感的詞語,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
凄涼:詩人參與改革,本是為國為民,誰料卻被貶到這荒涼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涼。凄涼的不是“巴山楚水”這個地方,而是詩人的內心。
棄置:詩人這一被貶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幾個這樣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為的一段大好時光就這樣虛度了,詩人感覺自己就像被朝廷拋棄了一樣,內心中的酸楚與痛苦簡直無法言傳。
空:詩人“懷舊”應該是懷念當初一同參與改革的舊友,可自己身處“巴山楚水”,又怎能與舊友相見,再三吟誦《思舊賦》又有何用?更何況這些舊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個“空”,隱含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對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
翻:回到家鄉,本應該倍感親切,家鄉的人與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戀啊。可二十三年的別離,家鄉變化太大了,已經無人相識。“翻”在這應該是“卻”的意思,寫出了自己回到家鄉恍如隔世的感覺,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這其中同樣滿含著的是酸楚與痛苦啊。
2、再讀前四句詩,讀出詩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涼”“棄置”“空”“翻”)
3、指導學生誦讀后四句詩,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引導學生發現:由沉郁到昂揚)通過誦讀表現出來。
4、深入體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感受詩人豁達樂觀的胸懷。
導思:①詩句中“沉舟”“病樹”比喻什么?“千帆”“萬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句詩的?
提供劉禹錫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詩,進一步理解他的豁達樂觀胸懷。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劉禹錫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
提供今人對劉禹錫這兩句詩的解讀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擁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寫了奮斗和收獲,必須要“榮歸故里,衣錦還鄉”。新的必然要替代陳舊,誕生與死亡都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是生命永遠延續的催化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面對老去,應該釋放大度、無私、寬容和坦然;
面對青春,應當獲取拼搏,謙遜,珍惜和自律。
這才是健康,發展,文明和生機勃勃的人類生命鏈。
這是我讀懂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后人賦予的哲理: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敗,新的事物總是要勝利的,我們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為它們的死亡而感嘆,相反,應該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師講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間,你我只不過是一蚍蜉而已,我劉夢得今日雖已是“沉舟病樹”,可我之后,依舊千帆競發,萬物爭春啊!一個為國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貶長達二十幾年的人,還能淡定的說出這般理智的話,可見其內心是多么的強大多么頑強!多么的積極和樂觀。后人對這一千古名句推崇備至,一是詩句中包含著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豁達樂觀和不屈不撓不怕打擊的倔強意志。
5、“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怎樣理解詩句中的“長精神”?
引入劉禹錫的另兩首詩,進一步體會劉禹錫的頑強豁達精神。
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詩人被貶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于是詩人再度遭貶,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詩人再游玄都觀,寫下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不怕打擊、堅持斗爭的倔強意志。“前度劉郎今又來”的不懈斗爭精神,一直為后人敬佩。“前度劉郎”也成為流傳之今的成語。
6、帶有感情的再讀后四句詩。
7、再讀完整的詩。引導學生注意詩中詩人情感的變化;前四句要讀的沉郁艱澀,后四句要讀的昂揚樂觀。
8、完成下面的填空,對名句說出自己的味道與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回音裊裊……我明白
————————————
————————————
四、總結歸納。
劉禹錫通過這首詩感慨世事滄桑,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又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表現出劉禹錫對未來充滿信心,奮發昂揚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熱情,體現了劉禹錫歷經磨難而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這就是劉禹錫。
五、試背整首詩,結束本課學習。
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誦讀,了解詩歌內容——賞讀,體會詩人情感——回讀,共鳴詩人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4教學目的要求:
1.反復誦讀,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聯系學過的送別詩,進行比較鑒賞。
3.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3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課文
背誦《贈汪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入
二、學生自由讀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三、說說讀這首詩的初步感受。
四、講解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從詩的標題看,這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之作。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在揚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贈詩相贈,
劉乃作此酬答。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的心情。
詩的開頭一、二句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三、 四句用兩個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樹”自比,固然感到憂傷,卻又相當達觀。
末兩句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
五、小結
在這首詩里,詩人抒寫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不平。但詩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積極
進取的人生態度,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
六、學生背誦學過的送別詩。
簡要說說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異同。
七、當堂背誦、默寫這首詩。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