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qū)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局限于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jié),高度概括地再現(xiàn)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jù)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充分發(fā)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據(jù)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采用“啟發(fā)、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變講解為主為自學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fā)關于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二)、教學設想: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xiàn)象加以歸納。
(三)、導語: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檢查預習情況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shù)闹更c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2、思考并討論。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②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重點在那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里?(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總結全文: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著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后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七)、作業(yè)布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來源:]
核
舟 (主體部分) 游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
記 舟子(船尾) 一人仰面嘯呼狀,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 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了然,同時,也能體現(xiàn)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
(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yōu)美精辟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jù)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系,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xiàn)同輩的朋友關系,此課反映父子關系,而第四課《散步》表現(xiàn)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jù)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xiàn)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xiàn)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jù)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 ……此處隱藏7558個字……因此應該適當?shù)慕o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shù)狞c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十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整堂課以“我知道、我發(fā)現(xiàn)、我整理、我歸納、我想象、我思辯”作為線索,體現(xiàn)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試圖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充分交融進而達到共鳴的目標。下面就具體環(huán)節(jié)作簡要說明。
第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但是,現(xiàn)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導入語的設計從學生平日的的興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交流創(chuàng)設情境,做好鋪墊。)
第二環(huán)節(jié):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了解。
師:課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關克隆的資料,誰愿意來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交流的過程,目的為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xiàn)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知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感知課文內容,深入了解。
課文里有關克隆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把你在書上獲得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劃出來,等一會兒,試著用簡潔的話告訴大家你從中了解了哪些有關克隆的知識。
(學生默讀,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師:(自讀完畢)相信大家通過自讀,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紹給大家你所知道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呢?(由課外的生活常識再回復到課內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剛才大家已經講了很多,看看我們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屏幕顯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關于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實驗對象、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考慮到話題的陌生性時間的有限性,設計了一個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你覺得可從哪些方面來探討?相互討論。(這樣就能比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關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是一個導向。)
6、“我從課文哪些語句中感受了科學家們怎樣的態(tài)度與精神” (嚴謹、求實、鍥而不舍)(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么?為什么要克隆它?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人類;3表達要有條理。(“我想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xié)作學習互相啟發(fā),互相提高,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元互動,重視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盡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8、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fā)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克隆技術能否造福人類這個問題的理解。(投影顯示):(最后一個思辯性的活動,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致地聽,大膽發(fā)表見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一、課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意,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致,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3、重點難點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tǒng)一,基于此,我將采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采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采取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借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借助4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fā)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并翻譯課文,然后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為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了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5、課后作業(y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介紹富陽江的風景。
四、板書設計。略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