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9篇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設計方案 篇1教學目標 :
1、 熟讀、背誦對子歌,豐富語言,增加積累,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2、閱讀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主要內容,理清敘述順序,體會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可與過去學過的寫景文章在敘述順序上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
師生收集對子,課件。
教學過程 :
一、 完成“讀讀背背”
1、 趣聊對子:師講郭沫若的故事,一定注意要講得有聲有色。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里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問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說:“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思索了一會兒,對出下聯:“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為他的才華所震驚,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邊講故事,邊演示課件,課件出示故事中的對聯)教師解釋“蟾宮)
“對子”也叫“對聯”,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種形式。有人對此很感興趣,我以前有個學生就是這樣的,他學了《狐假虎威》后,就自己做出這樣的對聯:上聯是“老虎雖兇惡,半信半疑該受狐貍騙”,下聯是“狐貍太狡猾,大搖大擺憑借老虎威”。大家看,多么有趣!同學們喜歡對子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祖先創造的這種世上獨有的“對子”。(課件出示此對子)
2、 教師范讀,培養學生聽的習慣。聽老師是怎樣讀出對子的韻味兒的。(教師的范讀要讀出文味,讀出趣味,讀出韻味)
3、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對子的美感。
4、 各種形式讀,男女生對讀、小組讀、師生讀、同位讀等,熟讀成誦。
5、 發現對子規律:讀著讀著,你發現對子的什么規律嗎?(意思相反、相似、相近,字數相等等)
6、 交流收集到的對子。
7、小結過渡:大家對對子的學習興致很高,我建議大家多搜集一些,如有可能,我們將利用秋游機會,開展對對子比賽,好不好?說到秋游,有人心花怒放了。來,讓我們走進大自然,去欣賞一下。(出示課件:四季美景圖片)
二、 完成“閱讀”
1、 看了圖片,你想說什么?想做什么?
2、 剛才我們欣賞了哪幾個季節的美?
3、 自由讀短文,檢查自己昨天預習有沒有要變動的內容。
4、 小組討論交流教材中的問題,訓練一個同學當小組長。
5、 全班反饋:
(1)作者認為每個季節什么時候、什么景物最美?(教師小結,出示課件:四季的美)
春天的黎明,美在天空顏色的變化;
夏天的夜晚,美在螢火蟲的微光在漆黑的夜里閃爍;
秋天的黃昏,美在風聲、蟲鳴;
冬天的早晨,美在暖和的火盆與嚴寒的和諧。
(2)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的描寫,美美地讀一讀,準備挑戰讀,指名讀。
(3)分春、夏、秋、冬四大組,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讀最喜歡的一段,爭取背下來。
(4)大家將每段的第一句劃下來,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沒有?
(5)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和體會,你認為哪個季節最美?仿照書上的內容說一說。
(6)這篇文章按什么順序寫的?與《高大的皂莢樹》對比。(《高大的皂莢樹》的敘述順序:圍繞皂莢樹這一種景物來寫的,本文寫的是各個季節不同的景物。)
(7)歸納小結:讀文章要弄清文章的敘述順序,這樣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我們自己寫文章,也要理清思路,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別人讀了才會清楚明白。
三、作業 :準備“口語交際”及作文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在口語交際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
2、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訓練學生,使學生了解掌握購物講價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活技能。
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創設真實的購物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練習如何購物講價。
課前準備:教師:各種商品,商店標牌等。
學生:文具、玩具、日用品、食品,果蔬等道具。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 ,揭示課題。
1、改變身份,引生入境。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不光來上課,還要向大家推薦我們學校校辦工廠的一種書包,美觀大方,使用方便,原價50元,今天第一次跟同學見面,優惠價40元,怎么樣,想買的同學請舉手。
(教師可走到學生中間,激發學生購買,引導學生還價!)
(點評:通過教師改變身份,設計情景,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互動,從而激發學生表達欲望,讓學生明白購物講價的重要性。學生當時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2、因勢利導,引出課題。師根據學生的表現,買的價格不同,問:為什么同樣的東西,有的同學買的要便宜得多呢?(討價還價)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本領。師板書課題,生打開課本。
二、聯系生活,獲取經驗。
1、聯系生活。師:剛才老師設計了一個情景,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還價的重要性。其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買東西還價的機會非常多。同學們,你們跟家里人一起或自己買過東西嗎?想一想怎樣還價的?
(也可讓學生看課本或從剛才的情景中領悟方法,可先同桌互說。)
(點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生活經驗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在實際生活中獲得討價還價經驗,運用于課堂之中。)
2、學生發言,介紹經驗,教師概括提煉。
3、師:老師把大家介紹的方法總結成了還價寶典,請看大屏幕,指名朗讀。
4、過渡:下面我們就來用這些方法進行實戰演習。
三、自由結合,摸擬訓練。
1、師:在練習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練習的注意事項,指名朗讀。
2、同學們下面我們就把教室當成申泰大市場,把你的課桌當柜臺,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分別扮演賣家和買家,看誰最會賣,看誰最會買。等一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到臺上來表演,誰演得最好,老師的書包就做為獎品送給他。
(點評:教師再次創設購物情景,使學生進行購物實踐來訓練剛才學到的還價方法。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賣家叫賣,使出看家本領,買家使出渾身解數討價還價,有買有賣,氣氛熱烈。)
3、學生練習,教師 ……此處隱藏7245個字……簡單的實驗儀器,能正確記錄實驗數據。
6.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識。
7.認識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科學內容
◇ 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 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時間,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
◇知道世界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能舉例說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機械運動的描述與探究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運動、靜止、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速度、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等基本物理概念和知識,以及長度、時間、速度的測量等基本物理實驗方法和技能。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動與靜",主要內容包括運動的世界、運動的描述。主要講述不同的運動形式以及人類文化中描述運動的不同方式,從而引出科學描述運動的方法。第二節為"長度與時間的測量",包括測量單位、測量方法和測量活動三個小節。主要內容為長度的估測、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間的估測,用停表或手表測時間等;并通過"信息窗"、"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介紹測量的方法及測量的誤【,,提供免費課件,免費教案,免費試題,免費論文,舞蹈視頻,幼教資源,版報大全,公文大全,劇本下載!】差。第三節"快與慢",介紹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體運動速度的方法。主要包括速度、路程與時間的關系,速度的測量方法,勻速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及研究方法。第四節"科學探究-- 速度的變化"主要內容為探究物體作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情況。
有關內容選擇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為:
1.以天、地、人三個主題向學生展示一個絢麗多彩的運動世界,使學生能認識自然界無處不存在運動,自然界以多種形式展現著物質的運動。
2.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感受運動、認識運動、描述運動、探究運動。
編者力圖根據上述基本思路進行內容選擇與教學設計,使學生在了解運動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增強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體驗運動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以及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介紹物理科學描述、探究運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通過實踐學習測量時間、長度的基本技能。
基于上述基本思路進行內容選擇與教學設計,使學生知道物理學中描述運動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測量速度的一些方法。通過對時間、長度測量的學習,掌握測量時間、長度的基本技能,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打下基礎。
5.以培養學生收集證據的能力為重點設計科學探究課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9【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禾、午、辛、苦“四個字,兩條綠線內的“盤、粒、皆”三個字只識不寫。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農民種田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教學重點】
1、體會古詩并有感情地朗讀。
2、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朗讀體會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畫,談話導入。
1、看圖(太陽圖),了解“日”、“日當午”的意思,自主識記“午”,學生描紅(提示寫字姿勢)。
2、看圖(整幅圖),認識“禾苗”,自主識記“禾”,學生描紅(提醒描紅要求)。
3、導入課題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一個詩人叫李紳。(板書:唐李紳)有一天,他就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還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名詩——《鋤禾》。(板書課題)鋤禾就是在田里為禾苗鋤草。
二、初讀古詩,掃清障礙。
1、借助拼音初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相機正音。
3、小朋友真有本領,自己就把古詩讀正確了。
三、感悟“辛苦”,感情朗讀。
(一)觸摸“辛苦”。
1、過渡,引出詞語“辛苦”。
2、教學“辛苦”兩個字
(1)看看這兩個字都是什么結構呀?
(2)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兩部分的大小,橫畫的長短:橫畫長短有變化,遠近距離要適當。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紅,再次提醒寫字姿勢。
3、農民伯伯到底有多辛苦呢?我們一起到古詩中去找一找吧!
(二)在詩句中感悟“辛苦”
1、教學第一句
(1)出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指名讀
(2)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呢?
(3)品味辛苦,讀出感受。
①看圖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小朋友們,讓我們再細細地看看這位農民伯伯,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從外貌、衣著、動作等幾個方面來說一說) ②師生對話,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③角色體驗,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4)天上是火辣辣的太陽在烤,田里被曬得像蒸籠,農民伯伯打著赤膊,可是豆大的汗珠還是不停地流下來,滴落在禾苗下面的泥土里。在腦海中想象著這樣的畫面,把這兩行詩讀好。
(5)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2、教學第二句
(1)詩人李紳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和我們小朋友一樣,也覺得農民伯伯很辛苦,于是寫下了后兩行詩。(出示后兩行詩)指名讀。
(2)認讀“二類字”。
(3)將生字寶寶送回詩句,再指名讀。
(4)讀了這兩行詩,你知道詩人在想什么呢?(穿插理解“盤中餐”)從一粒種子到收獲,農民伯伯需要做些什么呢?
(5)引導感情朗讀:這一粒一粒的米飯包含著農民伯伯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農民伯伯一把鋤頭一身汗,種出了多少糧食,養活了多少人。讀好三、四兩行。
(6)詩人不僅自己感受到了,他還要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引讀后兩
行詩)
(三)內省悟情,誦讀全詩。
1、每一粒糧食都飽含著農民伯伯的辛苦。(板書:粒粒皆辛苦)糧食來得這么辛苦,這么不容易,我們平時就要格外珍惜。
2、完整地朗讀古詩,將看到的情景、體會的辛苦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四、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1、這幅畫面是詩人李紳出外游玩時看到的。他沒有注意郊外如畫的風景,而是看到——(引讀一二兩行詩句),想到——(引讀三四兩行詩句)。李紳把辛辛苦苦勞動的農民裝在心里!你們能記住農民伯伯的辛苦嗎?自己試著背一背這首古詩。
2、創設情景背古詩
五、復習鞏固,教學生字
1、復習生字,開雙列火車:一個讀生字,一個給生字組詞。
2、在《習字冊》上描紅、臨寫所學四個生字。
3、評價。
六、作業:將這首詩背給家長聽,并和爸爸媽媽說說你會怎樣珍惜糧食。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