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2、通過課文知道知識不僅存在于書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觀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從中學習知識,樹立探索自然奧秘的志向。
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觀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難點:學習“花崗巖”一段的寫作方法。
學情分析:文章淺顯生動,通俗易懂,教學時倡導以讀為主,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開啟思維、積淀情感,并輔以議的方式,使學生對文本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本課的教學,既要教育學生從小學習、認識大自然,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介紹本文的體裁:科普小品文(師板書)
介紹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齊讀課題
二、品讀課文
(一)檢查預習的情況:
1、聽寫課文中的生字
對照檢查批改
讀一讀這幾個詞語
2、給“砧”字注音。(學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1、思考課文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為上下兩冊,分別給它們起什么名字?
(三)課文哪幾段寫了天書,選擇感興趣的段落多讀幾遍
1、轉換角色:你來當水手或飛行員介紹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現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樣尋找北極星。
引讀:水手讀懂了北極星,“即使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
b、第三段:誰愿意當飛行員,把你的經驗告訴其他飛行員。
如何識別砧狀云(出示圖片)
2、讀懂天書后,用簡練的語言把這兩句話補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訴我們()。
()是()的文字,它告訴我們()。
(四)再看看腳下的土地,自學5、6段,讀懂課文。
1、把這兩句話補充完整。
2、你覺的那一段寫得最有趣,從文中畫下來,體會這樣寫得好處。
學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擬人的寫法。以及質疑的寫法。
再讀一讀,感受作者形象的寫法。
(五)你們還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讀第七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小結:打開緊閉的門窗,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讀天上的每一顆星,讀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無限樂趣。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2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2、分析重點句子,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拓展延伸,訓練能力
一、激趣導入,復習舊知
1、同學們,你知道公雞叫告訴我們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嗎?
大自然豐富多彩,她充滿著生命的神奇與魅力,大自然奧秘無窮。今天,我們一起去聆聽大自然的語言,她將引領我們去領略大自然的風彩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段內容
2、分組讀,突出“天上”、“腳下”、以及兩個“每”。
3、質疑:從這段中,你讀懂了什么?
三、 學習第2——6自然段
1、出示自讀問題
(1)畫出課文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對人類的作用的句子,讀一讀
(2)找出第6自然段中的幾個動詞,從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學生默讀
3、小組交流
4、檢查學習效果
四、精讀第7自然段
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這么多好處,那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齊讀第7自然段)
1、出示句子:總是坐在家里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五、小結課文,拓展延伸
1、談談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2、課堂練習
螞蟻搬家—— ? 蝌蚪水中游——? 白云飄得高高——?
六、總結課文
同學們,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妙無窮,讓我們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并不斷破譯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也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會有一個溫馨的家園。
七、作業
把你讀懂的大自然語言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辨別方向
新奇的天書{
云 預測天氣
石灰石
有趣的地書{ } 地質的變遷
花崗石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3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弄清課文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徑。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談話,導入新課
大自然充滿了神奇,你們知道嗎?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字。今天,讓我們跟隨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一道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學習做一個懂得大自然語言的人。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4教學目標:
1.初讀破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美讀,賞析語言,理解重點。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祖國大好河山風光圖片導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熱情。
二、介紹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么》《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三、字詞:
淫 雨 鐵 砧 漂 礫 毒 蕈
四、介紹伊林作品特點:
內容豐 ……此處隱藏15305個字……正確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復述內容;會寫三個生字;初步感受科普小品文形象生動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資料,并結合資料體驗觀察、思考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概括復述,分析寫法。
難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指名帶讀生字詞。
進入小學階段以來,我們已經學習了3000個生字。其實,除了書本上的文字外,大自然中也有許多文字,這節課讓我們跟隨著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去進一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1.1回憶上一課的學習,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貼板書:星、云、石——石灰石、花崗石)
1.2這四種文字分布在哪里?這“文字”既有天上的,又有地上的,正如課文所說——
電子白板出示: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齊讀)
2結構分析
2.1學生依據課文說出大自然這本書分為《天書》《地書》(師板書)。
2.2這些文字既有天書里的,又有地書里的,作者是怎么把這兩種內容連起來的?
電子白板出示第4自然段內容,讓學生說這句話中全文的作用(過渡),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也)——這句過渡句把“天書”與“地書”巧妙地串聯起來。
(板書:巧妙過渡)
學到這里,我們發現,課文的結構層次非常清晰。先總寫“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然后分寫了4種文字,中間用了“過渡句”巧妙地串聯,值得我們學習。
2.2讓學生仿照這種寫法給課文2、3節加個總起段
(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的書)
3概括復述
這本書我們已經編了一部分,你能借助課文的描寫,給大家當一回解說員,分別介紹一下書上的四種自然文字嗎?
電子白板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書,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寫在 ,告訴我們 。
北極星 天空 哪邊是北方
砧狀云 天上 就要下雷雨
石灰石 地上 曾經是汪洋
花崗石 地上 曾經有冰川
小結:讀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用處?
(板書)
4品讀拓展
在剛才翻閱大自然這本書的時候,你對哪部分內容最有興趣?
【以下使用超鏈接,非線性出示。】
4.1星
4.1.1教寫“熊”
4.1.2這一段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舉例子、敘述)
出示圖片演示小熊星座——北極星
先找到小熊星座——再找北極星——然后就找到北方,這個過程作者寫得非常清楚,讓人一看就懂,這樣的方法叫做“敘述”。
4.2云
4.2.1教寫“慫”
4.2.2課文是怎么描寫云的?(云山 鐵砧)
云山——把“云”說成“山”,你有什么體會?云體積大、數量多——讀出“大”“多”
鐵砧——見過鐵砧嗎?(出示鐵砧圖片)
這就是鐵砧,長條狀、兩頭尖,打鐵用的墊板。你能看著它猜猜砧狀云的樣子嗎?
(出示砧狀云圖片——出示砧狀云和鐵砧的對比圖片)
把陌生的事物比作常見的熟悉的事物,這就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有趣、通俗易懂。(板書:打比方)
4.2.3你知道哪些云還預兆著天氣變化呢?
俗語說:“云是天氣的招牌”。智慧的飛行員們通過觀察積累,懂得這個道理,勤勞的農民在耕作中積累著經驗,也成了他們的習慣,有幾條諺語請大家讀讀。
(白板出示、自讀、說說理解、齊讀)
4.3石灰石
寫法:“普通”與“不普通”作比較。
簡單講解地殼運動“地質變化”
4.4花崗石
4.4.1這段話里有三個問號,這是什么修辭方法?作用是什么?
指導朗讀,讀出疑問的語氣。
這種先提出疑問,再解答的敘述方式,我們寫作時也可以借鑒。
4.4.2研究第一個問題:是誰把它搬來的?自然界中主要有三種力量可以搬動巖石——風、水、冰,根據你掌握的科學知識,你覺得誰最有可能搬運花崗石?說說理由。
我很奇怪,冰會搬東西嗎?(不會)這是一種什么寫法?(擬人)讀一讀花崗石文字,在文中像這樣的動詞還有很多,找一找還有哪些字運用了擬人?(搬、穿、爬、帶、走)冰也活了!可是這么大的石塊,冰怎么搬來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4.3同學們知道得真多。花崗石是一下子就被搬過來了嗎?這個“爬”為什么加引號呢?
(因為用擬人的手法,也說明了冰川流動的速度非常慢)
4.4.4下發打印出來的“漂礫”詞條解釋,訓練默讀
注意默讀要求:不出聲,不指讀。讀完提問:
(1)你讀懂了什么?
(2)對比伊林的這段文字,你更容易接受哪一個版本?為什么?
伊林的科學小品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深奧的科學知識,百科全書中的文字更加嚴謹、準確,這是針對不同讀者所選擇的語言風格。科普說明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枯燥的科學知識通過生動的語言來表達。
伊林用了一個“爬”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漂礫”現象形象地介紹給我們,這就是語文,每個字值得咱們細細品味!同學們,讓咱們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吧!
5方法總結
伊林的父親是實用化學家,又喜愛文學。哥哥是詩人。妹妹是兒童文學作家,她創作的《古麗雅的道路》也是我國讀者所喜愛的。這個科學和文學氣氛很濃的家庭,對伊林成長為一名偉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響的。
伊林從小喜愛讀書,尤其喜歡讀普希金、羅蒙諾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歲時第一次嘗試寫過一首火星的詩。兒童時代的伊林還寫過火山、熱帶森林、美洲豹和鱷魚的詩。
伊林早在童年時期就對大自然、對科學、對詩歌發生濃厚興趣。他有時到鄉間去守在螞蟻窩旁,觀察螞蟻生活習性,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父親的工廠制造肥皂的過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廚房當成試驗工廠,試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書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這時,他高興得歡呼起來:“科學勝利了!”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但這卻使他懂得,科學試驗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5.1聽完伊林的故事,回到文中找找,伊林為什么會成功呢?
源于他走進自然、注意觀察、深入思考、善于請教。(板書)
看來,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發現和閱讀文字的眼睛。
5.2拓展衍生
就讓我們學習伊林的寫作手法,介紹一種你已經讀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盡可能發揮想象力,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讓你的文字活起來,可以借鑒花崗石的介紹方法。
(提供幾幅圖片,請幾位學生展示復述)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