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成語的故事
關于成語的故事1煮雪烹茶
古人認為,雪,凝天地之靈氣,通體透白,無暇至純,是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燒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為一件極雅之事,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詩人喻鳧曾寫下“煮雪問茶味,當風看雁行”的詩句。
《紅樓夢》“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妙玉給寶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過聯系到如今的空氣質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關于成語的故事2百尺竿頭的故事:
【成語】: 百尺竿頭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釋】: 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百步穿楊的成語典故
百步穿楊的故事:
【成語】: 百步穿楊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釋】: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成語故事】:
《戰國策·西周策》: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他的箭術非常高明,即使離開柳樹一百步射它的葉子,也百發百中,在旁的人看見了皆齊聲喝采。
關于成語的故事3屈志從俗
屈志從俗的意思是曲意遷就,隨從世俗。確切地說,它不算端午成語,但它的確跟端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首先,它出自《楚辭·九章·思美人》的“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而《九章》的作者正是端午節祭奠的主角之一屈原。其次,有一則謎語說端午節吃粽子,打一成語。謎底正是屈志從俗,因為從字面來看,屈原因志投江,紀念他吃粽子,成為風俗習慣,真是嚴絲合縫。
頭懸國門
頭懸國門是一個典故,典故的主人公是端午節祭奠的另一楚國人——-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大臣,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只身逃往吳國,發誓報仇。他做到了,他和兵圣孫武率領吳軍攻破郢都,把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得報大仇。后來他輔佐吳王夫差,窺破越王勾踐疲吳的計謀,多次進諫。夫差聽信讒言,疑伍子胥謀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對身邊人說:“扶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夫差聞言大怒,命人把子胥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滅掉。
絕妙好辭
端午起源源流頗多,其中有一個跟東漢孝女曹娥有關。曹娥父溺死江中,她號哭十七日,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從此,她所住之鎮更名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東漢書法家蔡邕去訪碑,時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讀,閱后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于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曹操和楊修曾猜過此謎,《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都記載過這個故事。
以毒攻毒
端午節起源有一個惡日說。古代自先秦起,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那古人怎么辦呢?他們采取了以毒攻毒的招數,紛紛在端午這天舉行除瘟、驅邪、求吉祥等活動,這才形成了今天卓有特色的端午文化。古人為了避諱,甚至把端五改做了端午。
關于成語的故事4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2、講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教學難點:使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教學準備:投影片、教學掛圖
一、激趣導入:
1、師: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單的幾個字卻濃縮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語還包含著有趣的故事,你能說說幾個這樣的成語嗎?
2、學生交流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師:我們今天來學習幾個新的成語故事,第一個是什么?
5、板書:自相矛盾
6、提問: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說,看圖理解
8、提問:“矛盾”放在一起組詞是什么意思?
9、師:我們中國的漢字很有趣,每個字都有單獨的含義,可是把兩個字放在一起組詞,意義又發生了變化,如:東西,斟酌
10、過渡:矛盾這個詞的意思就來源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讓我們趕快走進課本,去看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和不理解的詞語
2、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詞,指名讀,解釋
(2)重點指導:“戳”
(3)指名解釋,做動作
三、精讀《自相矛盾》:
1、指名讀,思考:這個成語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潔的話概括。
2、指名說3、理清故事線索:師:一個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經過、結果構成,請大家找出來
4、故事起因: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
(1)過渡:賣東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請同學表演,評價
(2)注意關鍵詞: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詞表現他在夸口?
(4)再來讀讀,感覺他的夸口
5、故事經過:有個圍觀的人問他
(1)過渡:這個人正在自賣自夸時,圍觀的人聽了后,會有什么表現呢?
(2)指名讀
6、故事結果: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1)過渡:這個 ……此處隱藏2015個字……,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關于成語的故事12(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圣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后,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圣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盤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關于成語的故事13(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關于成語的故事14關于成語的寓言故事:眼盲心明
有一個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長彈琴擊鼓,鄰里有一個書生過來問他:“你有多大年紀了?”少年說:“15歲了。”“你什么時候失明的?”“3歲的時候。”“那么你失明已經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間社會的形態,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風景的秀麗,豈不是太可悲了嗎?”那失明的少年笑著說:“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實際上大都是盲的。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四肢和身體卻是自由自在的。聽聲音我便知道是誰,聽言談便知道或是或非。我還能估計道路的狀況來調節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險。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長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費精力去應付那些無聊的事情。這樣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我不再為眼睛看不見東西而感到痛苦。可是當今某些人雖然有眼睛,但他們利令智昏,看見丑惡的東西十分熱衷,對賢明與愚笨不會分辨,邪與正不能解釋,治與亂也不知原因,詩書放在眼前卻成天胡思亂想,始終不能領會其要旨。還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跌倒之后還不清醒,最后掉進了羅網。這些人難道沒有眼睛嗎?那些睜著眼而昏天黑地亂竄的人難道不也是盲人么?他們實際上比我這個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嘆呀!”書生無言以對。
這個故事揭示了這樣一種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嘆,而心理上的“盲”更為可悲。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揚長避短,全神貫注于所擅長的事業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績來,領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過日子,甚至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即使雙目明亮、四肢發達,也是一種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睜眼瞎”和“人形獸”。
關于成語的故事15【成語】: 虎狼之心
【拼音】: hǔ láng zhī xīn
【解釋】: 比喻兇殘的野心。
【出處】: 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用法】: 作賓語;用于比喻句
【故事】: 戰國時期,孟嘗君準備去西邊的秦國,門客用寓言諫之說:在淄水聽到土耦人與木梗人的對話,木梗人說土耦人前身是土,遇水必化。土耦人說木梗人是東園之桃,遇水漂泊異鄉。秦國有虎狼之心,不能去。孟嘗君才能門客的意見,不敢去秦國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