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的成語故事
成語的成語故事1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杰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志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后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銘
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 ,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里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干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 又下石”后被煉為典故“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的解釋
[釋義] 看見別人落在井里;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語出]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明·李贄《續焚書·答來書》:“若說叔臺以而落井下石害我;則不可。”
[正音] 落;不能讀作“lào”。
[辨形] 石;不能寫作“右”。
[近義] 乘人之危 趁火打劫
[反義] 助人為樂 雪中送炭 相濡以沫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在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時;乘機加以打擊陷害。一般作謂語、定語。
用落井下石的造句
1) 去年月初,在議會彈劾了緊急政府后,貝盧斯科尼的政黨落井下石地宣布不再支持蒙蒂。
2) 我不是那種落井下石的人,我是直接把井封了。
3) 這種乘興而來,敗興而去,落井下石的小人,不值得交往。
4) 小過必察,謂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謂之落井下石。
5) 他對你縱有深仇大恨,也不該落井下石。
6) 我們要為別人雪中送炭,不要落井下石。
7) 他遇到危險你不但不救他,反而落井下石,你這樣做對嗎?
8) 他最討厭那種嫌貧愛富,落井下石的人。
9) 這種落井下石的勾當非君子所當為。
10) 如果我們的政府繼續對已經衰退的經濟落井下石,我們會需要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11) 他都已經被害得這么慘了,你還落井下石!
12) 但是這些政客看來不會對美元落井下石,起碼這會削弱中國出口產品在美國的競爭力。
13) 落井下石可能不道義,但是確實又贏了。
14) 你要不能幫忙就算了,千萬別再落井下石。
15) 影子大臣喬治奧斯本在倫敦金融城演講時落井下石,嘲弄布朗聲稱的英國在走出經濟危機中比其競爭對手"走在更前"。
16) 他都已山窮水盡了,你還向法院提起控訴,這不是落井下石的作法嗎?
17) 不肯雪中送炭也就算了,但請別再落井下石,使情況雪上加霜,更加糟糕!
18) 治病救人的反義詞是落井下石、致人死地。
19) 消費者在這時卻落井下石。
20) 朋友有難,他不但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恥。
21) 他是個落井下石的小人。
22) 即使是那些渴望對默多克落井下石的人,見到其他記者被帶到警察局也會心生不安。
23) 他說是我的莫逆之交,卻在我遭到誣陷的時候,落井下石,真是令人心寒。
24) 我們要的是能和衷共濟的真朋友,而不是遇事落井下石的假朋友。
25) 一個人走背運時,你不該落井下石.
26) 崔水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繼續落井下石。
27) 馬六米你少給老子落井下石,我對陛下的忠誠日月可鑒。
28) 伯父,我對當今官場中的擠壓異已,落井下石的現像很是憤慨!
29) 做事情一定要事先設立道德底線,小偷也清楚有些東西是絕對不能偷的。所以說事情萬萬不可做絕,落井下石的事絕對不要干,給別人讓出退路就等于自己前進了。
30) 不要痛打落水狗:“打落水狗”是為了表明你的立場,但切不可做的過分,以免被人視作“落井下石”;況且人生何處不相逢,給別人留一條路,自己也就多一條路。
31) 周老板很清楚劉小姐家的狀況,不但沒及時伸出援手,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32) 但是有擔憂如果印度大的銀行或者房地長行業出了問題,這些評級機構可能會落井下石。
33) 雪萊伯克利,議會中代表拉斯維加斯的民主黨人,對共和黨人打算擱置這些方案的計劃十分憤慨:竟然想著落井下石!
成語的成語故事2“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出自一首樂府詩。詩的開頭第一句是:“雞鳴高樹巔,……”因此,在《樂府詩集》中,這首詩就以《雞鳴》為篇名。
這首詩的末后兩節,原文是: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這兩節的大意是說,:一家四五個兄弟,都是高官,每隔5天休假的日子,他們同來相聚的時候,路旁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瞧他們的服飾打扮,多么華麗,連馬嚼子和韁繩都有黃金裝飾,光燦燦地,漂亮極了!接著說:井邊有一株桃樹,桃樹旁一邊有一株李樹。害蟲來咬桃樹的根,李樹雖然沒有遭到蟲害,卻也替桃樹著急、難受,而至于僵死了。桃李這樣的樹木,竟能同情互愛、以身相代,而同胞兄弟卻還有把手足之情忘得一干二凈的呢!
這是一首暗寓諷刺的詩。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往往因爭權奪利,而勾心斗角,互相殘殺;兄弟之間,表面上虛偽應付,暗底里彼此嫉妒,設若一人有難,其余的人不但不肯相助,還要幸災樂禍,或者乘機打擊。這首詩,就是諷刺這類“兄弟”的,說他們不如樹木。
“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就是由這首詩而來。但是,我們運用這句成語的時候,只用它來比喻“代替”、“頂替 ……此處隱藏7016個字……身邊的童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象少了點東西。
眾弟子說:沒發現少什么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于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著色吧。
童仁益說著,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艷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干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的花瓶,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說著,把畫撕了個粉碎。
眾弟子看著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成語的成語故事10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
成語的成語故事11【成語】: 方寸之地
【拼音】: fāng cùn zhī dì
【解釋】: 指心。
【成語故事】:
徐庶是三國時劉備的軍師。他多謀善斷,料事如神,深得劉備的信賴。
一次,徐庶識破八門金鎖陣,大敗曹操官兵。曹操將領曹仁不服輸,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離開樊城時就乘虛而入。結果,樊城失守。曹仁敗退許昌,愧對曹操。曹操說:劉備必有能人為他策劃!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騙到許昌留在身邊。他們摹仿徐庶母親的筆跡寫信給徐庶。徐庶見信得知老母押在許昌,只好揮淚告別劉備。徐庶說: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
方寸:指人的心。成語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緒。
成語的成語故事12唐朝中期,各鎮節度史都擁有軍事、經濟大權,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節度使的兒子吳元濟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亂。唐憲宗派大將李?。擔任唐州節度使,剿滅吳元濟。
李?到任,放風麻痹吳元濟。散布說,我是個懦弱無能的人。朝廷派我來,只是為了安頓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吳元濟,與我無干。吳元濟觀察了李?的動靜,見他毫無進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訴放在心上了。
其實李?一直在思考攻打吳元濟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機擒獲了吳元濟手下的大將李佑,對他優禮有加,感動了李佑。李佑告訴李?,吳元濟的主力部隊都部署在洄曲一帶,防止官軍進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過是些老弱殘兵。蔡州是吳元濟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勝,應該迅速直搗蔡州,活捉吳元濟。
李?在一個雪天的傍晚,率領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邊,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時,爬上城墻,殺了守兵,打開城門,部隊靜悄悄涌進了城。籌吳元濟從睡夢中驚醒,發現宅第已被圍困,負隅頑抗,終于被捉。李訴將吳元濟裝進囚車,押往長安。駐扎在洄曲的董重質見大勢已去,也向李?投降。
成語的成語故事13公元前541年,楚國的令尹公于圍殺害了楚王,自己當上國君,史稱楚靈王。公子圍原本是個善于玩弄權術的人,篡奪王位后,更是為所欲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靈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齊國,將齊國的一個大夫全族處死。接著又突然襲擊弱小的賴國,從而引起各諸侯國的強烈不滿。為了供自己享樂,靈王不惜耗費大量錢財,征用無數民工,建造了一座豪華的章華官,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宗室大臣白公子張對此非常憂慮。為了楚國的前途,他明知靈王不愿聽逆耳之言,也要尋找一切機會向他進諫,勸他節制淫樂,愛惜民力,以德待人。靈王開始還能讓子張把進諫的話講完,但次數多了。越來越感到討厭。一天他問一位大臣:“子張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嘮叨,要我注意這當心那,你看用什么辦法叫他不再開這種口?”那大臣回答靈王說:“以后子張再咳叨,大王可以對他說,我常和鬼神打交道,聽到各種各樣的勸諫,不想再聽其它話了。”’不久,子張又向靈王進諫,靈王就用那大臣教給他的話回答。子張聽了,憤概他說:“殷朝的武丁是位賢明的君主,還到處求賢。
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卻如此討厭別人規勸。做大王的臣子太難了!”靈王聽了這話,不便指責子張,勉強地說:“好,那你就繼續進諫吧。我雖然不能采納你這些規勸的話,但還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子張無可奈何,苦笑一聲,說:“臣是為了大王采納才進諫的。不然的話,巴浦產的犀角和象牙等多得很,大王盡可以用來做瑱塞耳,又何必把規勸的話當作瑱來塞耳呢?”
成語的成語故事14【成語】兔死狐悲
【讀音】tu sǐ hu bēi
【釋義】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出自】《宋史;李全傳》: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芝焚蕙嘆。
【近義詞】物傷其類、狐死兔泣
【反義詞】:幸災樂禍
【成語典故】從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貍為對付共同的敵人――獵人,彼此聯盟發誓,發誓要同生死,共患難。一天,當他們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時,不料一群獵人突然前來,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貍也險遭不測。獵人走后,狐貍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有個長者經過,看見狐貍在兔子旁邊哭泣,覺得奇怪,就問狐貍哭泣的原因。 狐貍悲哀的說:"我和兔子同樣是微小的動物,是獵人捕獵的對象。我們相約共同對敵, 共生死,同患難。現在我的同盟被獵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著我明天的死亡。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傷心哭泣呢!" 長者聽了,嘆著氣,說:"你為這樣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兔死狐悲"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表示對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傷心。
成語的成語故事15車胤是晉朝時代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但是因為他家很窮,買不起油燈,晚上沒有辦法看書,他覺得這樣下去,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光,就想辦法要克服。
有一天晚上,他看見一群螢火蟲一閃一閃的在眼前飛來飛去,他立刻想到了如果捉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袋子里,是不是也可以照亮書本呢?從此以后,他每夜都在螢火蟲尾端一閃一亮下看書,常常看到天亮了都還不休息。
后來,人們比喻一些家里貧苦但是認真讀書的人,就用“囊螢照書”來形容。類似這樣意思的成語還有很多,我們再介紹三個給小朋友:比方說,“鑿壁偷光”,是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匡衡的讀書人,因為家里窮,買不起蠟燭,而隔壁經常燈火輝煌,他就偷偷的鑿穿墻壁,從洞里借隔壁的燈火讀書。還有,“映雪讀書”,是說古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孫康,到了冬天,便經常在雪夜里借著雪水反光來讀書。
另外還有“隨月讀書”,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因為白天他要做工,只有晚上才能讀書。但是他家很窮點不起燈,他就只得利用月光學點東西。當月光逐漸西斜時,他就搬來梯子,一級級的爬上屋頂;有時累得都從梯子上掉下來,他就很快的爬起來,繼續看下去。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