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以管窺天以管窺天:克服狹隘,把“心窗”打開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看。本意是從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于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說,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秘方,能隔墻給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墻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么時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借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對守門人說:“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說:“先生該不是胡說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說上古有個姓俞的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開皮膚,疏通經脈。先生的醫術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嘆息說:“您說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里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神情,就能說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門人見他說得很有把握,終于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后為太子實施針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后,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唇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后,扁鵲又為太子配制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后,他對君主說:“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術,只能說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里。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2道邊苦李
【成語故事】王戎七歲時,曾經與很多小孩一起到外邊玩耍,看到路旁有許多李子樹上長滿了李子,枝頭壓得很低。其他小朋友趕忙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他說李子樹在路邊能有這么多李子證明其很酸苦,否則早被摘光了。
【出處】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解釋】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庸才
【相近詞】無用之材
【示例】云霄直上,諸公袞袞,乃作道邊苦李。 宋·姜夔《永遇樂·次韻辛克清》詞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3處之泰然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在他的學生中最喜歡顏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點馬上就改正,孔子問他為什么不去謀個一官半職。顏回說只要學到老師的道德學問何必去做官。孔子贊嘆顏回吃的是一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處之泰然,自得其樂。
【出處】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解釋】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于處事
【近義詞】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無動于衷
【反義詞】驚惶失措、驚慌失措、六神無主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4投筆從戎
【成語故事】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么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處】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后漢書·班超傳》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相近詞】棄文就武
【相反詞】解甲歸田
【成語例句】
◎ 他毅然投筆從戎,輾轉天津、煙臺、濟南,投身于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之中,先后經歷了無數次浴血戰斗。
◎ 1972年冬,黃建國投筆從戎,從無線電報務員到電臺臺長,一干就是十載。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5結草銜環
結草銜環: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后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結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后,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后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典故則見于《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 ……此處隱藏2043個字……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1大筆如椽
【成語故事】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出處】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晉書·王珣傳》
【解釋】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用法】作謂語;用于夸贊別人的文筆
【相近詞】如椽大筆
【成語舉例】大筆如椽指端攬,貝葉行間才數點。 清·陳恭尹《觀唐僧貫休畫羅漢歌》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2春秋時期,楚莊王派左司馬申舟訪問齊國,派公子馮出使晉國。
當時,從楚國到齊國必經宋國;從楚國到晉國必經鄭國。按規定,從別國經過,事先要得到別人的允許。可是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可以輕視別國,不把宋國和鄭國放在眼里,所以就沒有通知宋國和鄭國。
臨行前,申舟擔心地對楚莊王說:“鄭國明于事理,到晉國去不向它借路還關系不大;可宋國不講情面,到齊國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會被他們殺死。”
楚莊王說:“不用擔心,假如他們真敢殺你,我就替你報仇。”
宋國國君知道了后,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
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于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后,處死了申舟,并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楚莊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進攻宋國,并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
楚軍把宋國圍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國被逼無奈,只好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
晉景公欲派援兵去幫助宋國解圍,可是晉國大夫伯宗極力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不能派兵幫宋打楚,古話說的好,‘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現今的楚國正在興旺時期,楚國的強盛是上天贈與它的,別人不能與它相爭。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晉景公仍然猶豫不決,他說:“人家有難相求于我們,我們竟不加理睬,這有點說不過去吧?我感到恥辱。”
伯宗進一步勸道:“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澤里難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難免有斑點。因此說,國君有時不免要含恥忍辱,這是小毛病損害不了大德。”
聽了伯宗這番道理,晉景公才決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圍內的才是最適合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3扇枕溫席
扇枕溫席:百善孝為先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里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后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贊。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饑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4神采英拔
【成語故事】南朝梁武帝時期,江總以他的述懷詩而出名,他與尚書仆射張瓚等人結為忘年交。梁武帝稱他是神采英拔、才氣出眾的人。到了陳后主時期,江總得到重用,經常出席陳后主的酒座賦詩作曲,歡歌酣飲,通宵達旦。
【出處】爾操行殊異,神采英拔,后之知名,當出吾右。 《陳書·江總傳》
【解釋】指人的容貌、儀態英俊非凡。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氣質
【近義詞】英姿煥發、神采奕奕
【成語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煥發。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5子產放生
子產放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出處】《孟子·萬章上》。
【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并救人于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后吩咐仆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里的魚池里。”他的仆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松軟,味道也就不會那么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里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么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當仆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游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么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贊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文檔為doc格式